鼋头渚樱花为啥好
花如海,人如潮。无锡的旅游,随花事而高潮迭起。现在正是樱花芳菲季节,那就说说无锡樱花那些事儿吧。
无锡樱花趣事多
说起樱花,大家就会想起日本,而无锡的樱花也确实能看到日本的影子。但樱花的原产地在中国。“樱花”作为专用名词,首见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樱花永巷垂杨岸”佳句。樱花那娇艳的花朵,映照在朦胧如烟如雾的柳色之上,那种色彩、形态、风韵之美,令人陶醉。樱花之美,让日本国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把樱花传入日本,并发扬光大,成为了日本的赏花时尚,以致使人误认为东瀛是樱花的“第一故乡”。
无锡最早引种日本樱花的园林是梅园。据荣德生自撰《乐农自订行年纪事》1916年记载:“外国花之贵种,如黄、绿、紫之双台樱花,均多日所加意物色而得者也”(注:双台樱花即重瓣樱花)。
1905年始建的城中“公花园”,虽然在建园时间上比梅园早7年,但栽种樱花的时间却比梅园迟了5年:1921年,无锡士绅聘请日本造园专家松田作公花园调整规划设计。引进樱花等日本花木,辟“樱花夕照”(后更名“樱丛鸟语”)景观。然而,这些樱花因水土不服先后枯萎而死。当时人讲迷信,当事人请巫师扶乩请神,“园神张黑”称:“樱花来自东瀛,性又倔强,不听调度,余请命于帝,撵出斯园。”该趣闻见时任公花园主任朱梦华1947年所撰《无锡公园景事追溯记》,并见诸报端。
与1921年同时间,曾留学日本的社会名流秦毓鎏,在福田巷建佚园(今划入小娄巷历史街区),园中有“朱樱山”一景,而且这朱樱还是他父亲当年手植的,有些年头了,“花时绯英满枝,璀璨耀日”。但这朱樱不是红樱花,而是红樱桃。这两种植物同科同属但不同种,不能相提并论。
而能将樱花在无锡做出品牌效应的,则非后来居上的鼋头渚莫属。换句话说,鼋头渚种樱花在无锡不是最早,却是最好。
鼋渚赏樱景致多
1916年,杨翰西在鼋头渚所在的充山(又名南犊山)西坡,始建别墅园林“横云山庄”。后来为了改善园内用地迫仄及游线不够顺畅状况,遂于沿湖芦苇塘拦水筑长堤,堤上种柳树;并在由此而形成的两个堤内水池中栽种荷花(其一即“藕花深处”)。按1933年杨翰西所撰《鼋渚艺植录》分析,当时他在“种类极多”的日本樱花中,遴选“先花后叶”“花时远望如雾,蔚为奇观”的京都名种“染井吉野”间种在柳堤上,让唐代李商隐“樱花永巷垂杨岸”的优美诗句生动再现。
那么,杨翰西为什么要将“柳堤”华丽转身为以樱为主,以柳相映的“樱堤”呢?这可能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举人出身,后保举为道员的杨翰西,受两江总督端方委派,赴日考察、学习,期间正值樱花盛开季节。此种切身感受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1936年,无锡纺织界同仁为祝贺杨翰西花甲寿辰,捐资于樱堤上筑“长春桥”,以曲拱如月的桥型契合鼋渚壮阔山水,使樱堤又添风致。此后,历经几十年的沧桑巨变,于改革春风吹拂的1979—1980年间,由著名建筑师李正擘画,将与长春桥相对的原“旨有居”菜馆废址,改筑为“绛雪轩”一组临水建筑,再度提升了此地的樱花景观。1981年,著名作家杜宣为此题书“长春花漪”,以言简意赅、景情相融的文学语言,点化画面,提升意境。我曾赋《长春花漪》小诗一首,说说自己的心声:“行行桥头春长驻,漫漫樱堤微带雨。应揽满园深浅色,回眸湖光泛碧漪”。
欲问“长春花漪”为什么能成为鼋渚赏樱的经典呢?首先得益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水的特色是“水不深而辽阔”,其所体现的是一种淡雅、平远、宜人的美感。映衬着嫣红粉白、烂漫如锦的樱花,形成似云若雾的景观,如沾上春天的毛毛雨,更显得晶莹娇艳,恍若仙境。近年来,鼋头渚又结合灯光秀开辟夜间赏樱游览项目,如从水上看夜樱,那真是美不胜收了。其次长春樱堤令该处景观发生了神奇变化,即樱花在高飘桥拱及桥头建筑的掩映下,江南的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清丽秀雅与北方官式建筑的大气典雅巧妙互补,融合成景。又通过桥堤的分隔,规范了游览的格局,人气相聚,避免了景物涣散的苍白之感;但这种分隔是园林手法的似隔非隔,故能增加风景层次,把湖对面的小箕山(锦园)、大箕山(今华东疗养院)成为鼋头渚的绝妙借景。而人行桥堤上,两侧水面一为长浪轻拍一为微波涟漪,动静对比,水趣隽永,更使画面中的人桥倒影与映照在绿波中的绰约花枝,化作了优美的诗意。再说“绛雪轩”那组建筑,主体是幢三楹歇山顶的敞轩,两侧分别接出游廊和翼墙,又临水建平台,跨水建曲桥,使信步至此的游人可“阅读”到丰富的建筑语汇:飘出者为平台,深涵者为花榭,虚者为半亭门洞,曲者为游廊栏杆,竖者为花石,横者为曲桥。使这里的景观界面,又在长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厚度;更为游人提供了欣赏对面烂漫樱堤的不同角度。
受“长春花漪”景观的启发,又孕育了鼋头渚蔚为大观的盛景“樱花谷”。该谷位于充山和鹿顶山之间一个依山面湖、地势略有起伏,又有天然溪流、池塘的大山坞中;坞口之东,为自古就有山民定居的“独山村”。而此地植樱花始于1986年倡议、1988年启动的“中日樱花友谊林”建设工程,当年植樱1500株,并建“友谊亭”;此后又筑长达800余米的“赏樱步道”通往“充山隐秀”(原陈家花园);1993年立“中日樱花友谊林”巨型刻石;2002年于樱花林中兴建由李正设计的“赏樱楼台”。2008年,独山村整体搬迁后,樱花林在原村址踵事增华,景观益胜。至2010年3月20日“樱花谷”建成开放时,整个鼋头渚风景区已有樱花3万余株,其植樱面积之广、数量之多、品种之富、园艺水准之高,堪称独步江南,是国内最大的赏樱胜地之一。漫步其间,起伏舒缓的坡地上,清澈的溪流汇成收敛自如的沉潭曲地,若干木结构的亭阁轩榭,点缀在娇艳欲语的樱花林中。它们共同编织了此起彼伏,错落有致,云蒸霞蔚,花团锦簇的动人春色。而樱花谷的“点睛”之笔,则非“赏樱楼台”莫属。该楼台位于樱花谷的南部,与其西北面的“无锡人杰苑馆”隔水池互为对景。楼的本身为十字脊、蓝琉璃瓦结顶的三层四重檐建筑,建在汉白玉栏杆围绕的台基之上,美其外,慧其中,游人登楼凭栏,樱谷美景,靡不历历在目。为此,我又赋《樱谷花雨》小诗一首赞叹其楼其景:“独山盛景芳菲谷,楼台高耸花海前。女夷舞神留香处,樱说友谊又一年”。
樱花谷处在鼋头渚赏樱的核心位置,并向四方辐射“长春花漪”及其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散列樱花景观。包括:20世纪60年代种植的自“长春桥”至中独山“二泉桥”的沿湖樱花景观带;2001年植樱的“曹湾”元代古村落;20世纪60年代始植、在1986年后又作充实的陈家花园(又名若圃)樱花林;2020年动议的将“十里芳堤”的行道树改为樱花绿带等等。我均一一赋诗,赞其美景。依次为:
《柳浪闻樱》:“依依鼋渚柳色俏,翩翩紫燕飞来早。借问东风何处去,吹笑樱花迷二桥”。
《曹湾樱雨》:“幽坞宜栽红樱树,闲绕花枝作胜游。元本曹湾古村落,晨鸟暮蛙阿弥陀”。
《若圃樱梦》:“陈园昔留聂耳踪,充山隐秀美与共。游兴一樽樱花酒,梦里蝴蝶醉春风”。
《芳堤樱歌》:“十里芳堤绿映红,鸥鹭明灭御春风。山楼凭远对古寺,倾城赏樱烟雨中”。
(照片由鼋头渚管理处提供)
- 上一篇:不等疫情散去,共赏春色满园
- 下一篇:“南船北马”的臧家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