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湖泊之名,承载江苏悠悠水韵

2023-05-10    于锋

太湖。 (视觉中国供图)

太湖。 (视觉中国供图)

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河网密布、湖泊棋布是江苏的突出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境内的大小湖泊有近300个之多,全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中,有两个就坐落于江苏境内。

每一个湖泊,都有一个动听的名字,承载着水乡江苏的悠悠水韵。

吴越音韵,太湖为何称“具区”

太湖是江苏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达到2400多平方公里。“太湖”一名出现于何时?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中就已出现“太湖”一词。《越绝书·吴地传》:“太湖,周三万六千顷”。北魏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曰:“吴为泽国,其薮具区,其浸五湖。又曰震泽,曰笠泽,即今太湖也。”

“太湖”的“太”为何意?一般认为,“太”是形容太湖之大。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说,太湖“吐吸江海,包络丹阳、义兴、吴郡、吴兴之境,其所容者大,故以‘太’称焉”。“太”在古代有“高”“大”的含义,“太”和“大”二字常可通用。在古人看来,太湖极其广袤,有“三万六千顷”,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太湖诗·初入太湖》中写道:“闻有太湖名,十年未曾识。今朝得游泛,大笑称平昔。一舍行胥塘,尽日到震泽。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时至今日,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中,太湖的面积能排到第三,仅次于鄱阳湖、洞庭湖。

古籍文献中,太湖的别名或曾用名非常多,有震泽、具区、笠泽、五湖、姑蔑、洞庭、雷泽、湖亭、三山湖等,可算是江苏拥有名称最多的湖泊。

“震泽”一名最早记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彭盛既豬,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西汉孔安国注曰:“震泽,吴南大湖名。言三江既入,致定为震泽也。” 三江,即大禹为太湖泄洪开凿的三条水道——东江、吴淞江、娄江。“泽”在古代是指水浅的湖泊或者低洼湿地。三江入海水道通畅,太湖才能免致泛滥而安定。

“震泽”二字为何意?宋代名臣史浩在《尚书讲义》中认为,“震”是“东方之卦”(《易·说卦》),“震泽”即“东方的湖泊”;也有学者认为,“震”是“冲决震荡”之意。宋人蔡沈在《书经集传》中引学者曾旼之言:“震如三川震之震,若今湖翻是也。具区之水多震而难定,故谓之震泽”。如果三江入海的水道阻塞,太湖就会水流侵蚀震荡,泛滥成灾。千年之后,如今的“震泽”不再指太湖,而是专指太湖边的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

来到无锡鼋头渚游览,很多人会看到太湖边一座牌坊上有“具区胜迹”四个大字。从字面上看,“具区”的确和湖泊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它却是太湖的另一个古称,而且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经出现。

《周礼·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尔雅·释地》:“吴越之间有具区”;《山海经·南山经》:“浮玉之山,北望具区”,郑玄、郭璞等均注曰,“具区”就是“震泽”,也就是太湖。“具区”二字至今还没有明确解释,一般认为,太湖一带曾经是句吴和于越部族活动区域,“具区”极有可能是古越语的汉译,其字义难以做出具体的解释。

苏南水乡的“泽”“漾”“氿”

“泽”在古代指湖泊,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和“泽”有关的地名,如大泽乡、彭泽、菏泽、鸡泽等。在江苏,包含“泽”的地名也不少,最著名的当数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江苏第二大淡水湖——洪泽湖。

一般认为,“洪泽”的名称最早见于隋代。《洪泽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版)载,隋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至破釜涧遇雨,大水流泛,破釜塘漫溢,遂名之曰“洪泽浦”。《洪泽湖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载:“大业元年(605)八月,炀帝乘龙舟经都梁、破釜等地巡游江都。至破釜塘,适逢大雨流泛,炀帝遂为之易名‘洪泽浦’,‘洪泽’之名始此。”破釜塘即洪泽湖前身。这两处记载虽然时间上不一致,但都认为,是隋炀帝将“破釜塘”命名为“洪泽”,后演变出洪泽湖、洪泽镇、洪泽县、洪泽河等一系列名称。

在今天的苏南地区,以“泽”命名的古镇、古村依然有不少。如苏州市吴江区的盛泽镇,常州市武进区的嘉泽镇,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秋泽村,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蠡泽村,宜兴市丁蜀镇张泽村等,多与当地密布的湖塘有关。

在江南和苏中地区,人们将小一点的湖称为“荡”“潭”,出现了鹅真荡(苏州无锡共有)、长荡湖(金坛)、宛山荡(无锡)、钱资荡(金坛)、乌巾荡(兴化)、都山荡(宜兴)、元荡(江苏上海共有)、元鹤荡(吴江)、双洋潭(昆山)等地名。

以“漾”为湖泊地名的通名,是苏州吴江的特有现象,当地有麻漾、金鱼漾、长漾、东白漾、西白漾,多为小型湖泊,为古太湖淤积遗留的湖荡。

“氿”是宜兴特有的湖泊名通名,有西氿、东氿、团氿三个相连的湖泊。宜兴当地学者爬梳史料后发现,生僻的“氿”字最早被用来指代湖泊,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宜兴籍进士潘宗洛的诗中:“南山傍水蜿蜒走,万派泉水汇作氿”。著名诗人查慎行也写过《从洴浰出西氿》。清嘉庆年间的《增修宜兴县旧志》则第一次在方志中将原来称为“西溪”的小湖泊叫做“西氿”。

宜兴人为何将湖泊称为“氿”?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认为,西氿、东氿原本叫做西溪、东溪,是九条河汇聚而成,而且东溪和西溪最远一侧距离宜兴县城是三九二十七里,民间俗称为“西九”“东九”,久而久之,演变为“西氿”“东氿”。

郭沫若1924年到宜兴,写有《到宜兴去》一文,其中写道:“听说是九条小河汇成的,所以叫做‘九’,城东的是‘东氿’,城西的是‘西氿’”,可见这种说法在民间影响之深。

“瘦西湖”到底是不是湖

一座座湖泊,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江苏大地上,每一个“湖泊之名”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

湖泊的名字,见证着历史名人在当地留下的故事。扬州江都的邵伯湖,其名是为了纪念东晋名臣谢安。东晋太元十年(385),谢安“出镇广陵,修筑湖埭,随时蓄泄,田始获岁。民被其泽,比之召伯甘棠,因名湖与埭焉。”百姓感念谢安功绩,将他比作周朝召伯,“召”“邵”音近,遂将谢安治理的湖泊称为“邵伯湖”。苏州市吴中区的石湖风景区,在古代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知名度。南宋诗人范成大隐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写有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他的诗集就叫做《石湖集》;无锡蠡湖,又名五里湖,传说吴灭越后,范蠡曾携西施泛舟湖上;常熟尚湖是著名风景区,相传姜太公吕尚在此垂钓;兴化得胜湖见证了宋金战争的硝烟,南宋绍兴年间张荣、贾虎率部在此大败金兵,后改名得胜湖纪念这场胜利;横跨新沂和宿迁的骆马湖, 清代中叶时是骆、马两个大户人家拥有的湖地,骆、马两姓共同组成湖的名称。

不少湖泊,从字面上就能“顾名思义”,猜到其名字来由。江苏和安徽共有的石臼湖,其外形好似石臼;上海和江苏共有的淀山湖,因水流带来泥沙沉淀而形成湖名;阳澄湖之意是地处澄湖之北,“山南水北为阳”。相比之下,澄湖的名气反而更小一些,它位于苏州和昆山之间,又名“沉湖”,传说湖底有一座古城。

湖泊的名字,也可能与附近的山脉、城邑,以及民间传说有关。溧阳天目湖,因地处天目山脉而得名;南京的金牛湖,地处金牛山下;宝应湖、高邮湖、固城湖的名称均能与附近的宝应、高邮、固城等古城相联系。苏州金鸡湖、淮安白马湖、 南京燕雀湖,各自承载瑰丽的民间传说。徐州的云龙湖原名石狗湖,传说古代此湖多雨时泛滥,人们做石狗镇之,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云龙湖。

最后说说江苏著名的两座“城市湖泊”。南京玄武湖风光旖旎,历史悠长,有“桑泊”“后湖”“练湖”等名称。名唤“玄武”,是因此湖地处城北,“玄武”乃北方之神。扬州的瘦西湖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湖泊,而是蜀冈诸山之水汇合流入运河的自然河道,曾叫做保扬湖、保障湖、炮山河、长春河。这些名字毫不出彩,无法体现瘦西湖之秀美。清代钱塘文人汪沆来扬州游玩时,将保障湖与杭州西湖做了比较,难分高下,写下诗句“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从此叫响,成为扬州亮丽耀眼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