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门的评弹不老梦
摄影:糜嘉浩
苏州,一部用时光撰写的古书,千年人文积淀,千年薪火传承,很多地方都记录着昔日的光阴故事,尤其那千奇百怪的地名,无不透露出苏州不同寻常的过往。
苏州的地名大都很有意思,行走在大街小巷,人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超出平常认知之外的地名,有的让人一眼爱上,莫厘峰、百花洲、桃花坞……这些地名展现出了苏州的诗意雅韵;有的地名却让人一头雾水,如四亩田、六宅头、太监弄、马医科等,未知缘由实在很难把这些名字和具体地方联想到一起。
第一天门
在如此众多的地名中,要说最有气势的,恐怕老苏州们会提起这样一个地方:第一天门。外地游客初听这个名字,或许会遐想无数,等真看到了第一天门的路牌,难免失望。
第一天门,其实就是观前街上的一条小巷,东出宫巷,西至北局,全长193米,因原为玄妙观的山门而得名。
很多苏州人知道第一天门,不是因为它的名字,也不是因为玄妙观,而是因为第一天门8号的光裕书厅。对评弹有一定了解的人,相信都对光裕书厅十分熟悉,把它称为“评弹界的祖庭”或许都不为过,苏州市评弹团原址便是此处。
光裕书厅
坊间一直流传着“千里书声出光裕”的说法,光裕书厅的前身是苏州评弹界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社,光裕社原名光裕公所,其悠久历史还要追随到乾隆年间,取自乾隆墨宝“光前裕后”。
光裕公所确切的成立时间无从考证,一说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创始人为王周士,那个由乾隆钦点进京御前弹唱、赐七品顶戴的王周士,后来也被人们誉为“七品书王”。
长久以来,光裕书厅一直是评弹艺人切磋书艺、拜师收徒、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听众品茶、听评弹的绝佳之所。
两百多年间,光裕书厅见证过无数风雨沧桑,也亲历了评弹的兴衰起落,在穿越历史的迷雾烟云之后,评弹之声今时今日仍响彻第一天门。
来源:光裕书厅
来源:光裕书厅
作为苏州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老书场,很多人关于评弹的记忆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即便如今各个茶馆、书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光裕书厅依旧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这里见证了他们的青春与年少,陪伴着他们一路从孩童走至耄耋,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这里收藏着他们无数珍贵的回忆。
时间如握不住的指尖细沙,在不经意间落了满地,老人们感叹着熟悉的地方越来越少,听书的老朋友也越来越少,只有听听评弹才能找回当初模样。年轻人闲暇之余,也会来到这里感受一下旧日时光。
来源:光裕书厅
一盏清茶、一曲评弹,光裕书厅还在续写第一天门的烟火故事,故事的结局在哪里我们还不知道。当然,更希望这里的评弹之路永远没有终点,可以一直走下去。
作者单位: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集团有限公司、姑苏区财政局(国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