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宝庆银楼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2017-12-11    

南京金银细工工艺始于六朝,精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兴盛于民国,创新发展于当代。以南京宝庆银楼为代表的金银摆件制作技艺继承了我国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融南北工艺特色于一身,在题材和造型上,拓展了传统金银器的表现形式,是江南实镶錾花工艺传承完整、脉络有序的典型代表。

       清代嘉庆年间,浙江宁波诞生了“宝庆”字号的金银制品作坊。光绪十二年(1886),“宝庆”字号从宁波移址江宁(南京)繁华地区驴子市(今建康路16号),并开设了南京宝庆银楼。银楼的匠人多来自江浙沪一带,他们技艺高超,工艺精益求精,银楼从此声名鹊起。清末经典摆件《八仙过海》、《十八罗汉》、《唐僧取经》等,形神兼备,捶、抬、敲、扳、镂、焊、锉、錾、雕、镶、压等工艺体系尽在其中,充分展现了宝庆银楼金银摆件工艺的成就和特征。

       民国时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的民族手工业相当兴盛,经营金银器的银楼业发展迅速,南京成为银楼业集中地区。而宝庆凭借资本总额和经营规模的优势成为众家银楼之首。民国18年(1929),宝庆银楼手工制作的一尊“银鼎”,摘得西湖博览会特等奖桂冠,奠定了它在全国银楼业的重要地位。民国30年(1941年),宝庆银楼的经营规模迅速发展,金银细工艺人除了来自江浙一带,还汇集了广东、上海的制作高手,前店后坊增至50多人,各路能工巧匠各显神通,制作出大量精美的金银制品,这些作品继承了江南传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使我国数千年的传统金银细工工艺的脉络,在宝庆得到了汇聚、传承和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宝庆银楼迁址南京太平南路107号。一批当年宝庆艺匠留了下来,传统工艺在人脉、艺脉、技脉和文脉上,一脉相承,代代相传。1984年,宝庆银楼第一个在国内同行业恢复老字号店牌,金银细工工艺有了新发展。

       从晚清至今,宝庆银楼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经历了从清嘉庆年间的世袭秘传,到民国时兼容江浙沪穗名匠技艺,再到现今将南北工艺相结合的转变过程,形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金银器制作工艺。

       民国时期南京流传这样一句话:“盛福祥”的帽子,“三聚”的鞋,“天福”的布,“宝庆”的首饰。在当时,宝庆银楼的金银制品是达官贵族的镇宅之宝,也是平民百姓婚嫁喜庆的首选。宝庆银楼之所以受到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青睐,是因为它的金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提纯工艺也相当考究。在造型上采用雕塑的表现手法,写实而细腻;色彩上运用景泰蓝工艺,斑斓夺目;在表现形式上富有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

       宝庆银楼金银细工制品,主要工艺流程为:绘图、雕塑、翻模、拼装、焊接、灌胶、绘錾、表面处理、景泰蓝、镶嵌、装配等。

       錾刻工艺

       ★绘图:选定题材,确立主题,根据2∶1或4∶1的比例绘出三维和立体图,注明具体尺寸、大小和材料。

       ★雕塑:按照图样将泥料塑成立体的造型。

       ★翻模:(1)用泥模翻制成两块凹凸形状的锡合金模。(2)用厚0.6~0.7毫米的铜片(黄、紫铜均可),在凹凸锡合金模上敲扳,压制出铜壳皮。

       ★拼装:用剪刀将金、银片按摆件外形尺寸下料,回火,置于上下模之间,捶锻成形;剪去毛边,严丝合缝的拼接,并用铁丝固定。

       ★焊接:用金或银焊料点焊接缝处,使之成为整体。

       ★灌胶:将制作摆件的专用胶加热,灌入摆件体内,灌实灌满,便于錾刻。

       ★绘錾:待专用胶冷却后,用锉子和锤子整形,用锉子锉平、油光。再描绘图案,錾刻花纹。

       ★表面处理:用酸洗、刷洗、抛光、滚光、砑光,使得器型表面光亮美观。

       ★景泰蓝: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主要作用是使器物表面更加富丽堂皇。

       ★镶嵌:根据设计要求,在器物上镶嵌宝石,主要的镶嵌手法有包镶、爪镶、槽镶、马蹄镶等。

       ★装配:将完成好的器物用绸缎包裹装箱,放入盒中。

       主要工具分为7大类,分别是雕塑工具、制模工具、拼装工具、焊接工具、雕錾工具、表面处理工具和印记工具。

       ★雕塑工具:泥料、圆盘、木棰、錾刀、铲刀、刮刀等。

       ★制模工具:坩埚、喷灯、长柄钳子、长柄镊子、黄板纸、铁丝。

       ★拼装工具:剪刀、锉刀(分为粗锉、细锉)、锉板等。

       ★焊接工具:油灯、焊枪、风箱、皮老虎、油壶、镊子、沙盘。

       ★雕錾工具:笔、夹具、锤子、錾子。

       ★表面处理工具:砂纸、铜丝刷、布轮、刮刀、砑子。

       ★印记工具:成色印记、商标印记、商铺印记等。

       以南京宝庆银楼为代表的南派金银细工传统工艺,继承和光大了古代江南金银制品特色,风格上又揉合了北派技艺,加上金银原料熔炼技艺超群,造型上富有时代气息,工艺作品从豪门贵族的奢侈品、达官富贾的镇宅之宝,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装饰品,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金龙腾飞》、《万象更新》、《三马拉车》等,既保持传统题材和文化,又结合时代背景,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设备的运用,以及消费理念的变化,金银细工技艺正在探索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设备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南京宝庆银楼为代表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水连、王殿祥、李建军等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和创新中,将品质、情感、文化、艺术融入作品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和适应广大民众需求的精美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