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苏州端午习俗

2017-12-11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演变成纪念屈原的特定日子。屈原大约于公元前278年的一个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为了不忘屈原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中国大地历古以来在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但苏州人纪念的是伍子胥,而且有一些与其它地方同中有异的端午习俗。

悬挂艾草菖蒲

       在端午节的环境布置上,苏州百姓家家用雄黄酒洒在庭院四周。有的人家还煮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苏州人还要采草药、挂艾叶、挂菖蒲。农历五月前后,是苏州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梅雨时节,雨天多,日照少,天气忽冷忽热,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艾草含有挥发性物质,是一种熏香植物,可以驱除蚊虫,在家门口挂艾草就成了苏州端午的一景。有的人家还将艾草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用以辟邪。所谓“采艾以为人”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而其来源据其自注谓:“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炙有验。”由宗氏发明的端午悬挂人形艾、虎形艾的习俗,到后世演变成悬挂艾人、艾虎,又将艾人附会为道教的张天师,风行全国。而“艾虎”则是用艾做成虎状。端午节佩挂艾虎,可以辟邪除秽,在江南地区特别流行。

       端午节,苏州人全家用菖蒲浸水洗脸洗头发,用艾草、菖蒲烧汤沐浴。苏州先民把天南星科的菖蒲当作神草。《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用艾草、菖蒲烧汤沐浴,据说有去毒、滋养肌肤的作用,能使肌肤柔滑嫩白,因此更受女性欢迎。

苏州人裹粽子

       端午节见得最多的就是粽子。有人说是“包粽子”,有人说是“裹粽子”,但是仔细考究,苏州人不叫包粽子,而叫裹粽子。

       虽然“包”和“裹”都是动词,意思也差不多,但“包”是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包起来,例如包书皮、包蜡烛子包(婴儿襁褓)、包饺子。而“裹”者,《说文》的解释是“缠也”。就是用布条、绳索之类的条形带子,来缠绕物体、固定物体。

       端午裹粽子是苏州人过端午节的又一道风景。唐代诗人、苏州剌史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中,满怀感慨地咏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满是青绿的箬叶、洁白的糯米。母女、姐妹、婆媳、妯娌各显身手裹粽子。小脚粽、枕头粽、三角粽……争奇斗艳,白水粽、玫瑰粽、豆沙粽、灰汤粽、肉粽子五味俱全。

端午说“五”

       在传统的端午节法物中,有一些设置或佩带与“五色”有关的较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五彩丝、五色缕(五色丝线)、五色缯(五色帛)、五色桃印符等。其目的,都是辟邪驱瘟。

       端午节,苏州人家以“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桃印”是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饰物。《后汉书·礼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五色桃印是端午节悬挂于门户辟邪的吉祥物。五色桃印系由桃符演变而来,用于端午辟邪,显然出于道教对节日的影响。

       还有的苏州人家用红纸剪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毒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等图案,贴在门上,以拒五毒。同时,苏州人过端午节,中午要吃“五黄”,这“五黄”是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为什么要吃五黄呢?这是因为端午过后,苏州地区会出现蜈蚣、毒蛇、蛤蟆(蟾蜍)、蝎子、壁虎等“五毒”。据说吃了“五黄”就可以消解这“五毒”了。

苏州孩子过端午

       有孩子的人家,苏州主妇会给孩子头上戴上虎头帽,贴身穿上虎头肚兜,脚穿虎头鞋。老虎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无穷,形象威猛,为百兽之王。给孩子戴上虎头帽,贴身穿上虎头肚兜,脚穿虎头鞋,形象可爱,还可以趋吉辟邪。

       苏州主妇还会到药店买回雄黄,搅和在黄酒中,配制成雄黄酒。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黄酒,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使人中毒,重者则会致人死亡。所以喝雄黄酒虽然是苏州的古老习俗,但还是不宜效学。现代人知道它的利弊,因此她们会在中午开饭前,把小孩叫来,用手醮着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写一“王”字,把头戴老虎帽,身穿虎肚兜,脚穿虎头鞋的小孩装扮成小老虎,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午饭后,主妇还会将香包戴在孩子身上。香包是用布料刺绣成的小布袋,所以香包也称香囊或荷包。巧手的苏州妇女在香包上绣制鸟兽、鱼虫、花卉、五谷、人物等,形象十分可爱。香包里面装上干花、熏衣草、香粉、香熏石、香熏珠等香料。这些香料一则可以用来驱除异味,杀菌防病;二则可以企求吉祥、寄托希望、预示幸福;三则香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

龙舟竞渡念子胥

       众所周知,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投汨罗江屈死的屈原;但苏州的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本为春秋末期楚国人,生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入吴后,伍子胥带来了楚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表现出杰出军事家、谋略家的才能,被拜为吴国大夫。他与孙武二人勠力同心,共襄国事,整治军备,富国强兵;帮助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06年,五战五捷,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使吴国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吴王位,建姑苏台、造馆娃宫,终日与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荒淫无度,还把囚禁在苏州的越王勾践放虎归山。由于夫差长期不理朝政,吴国国力衰败,兵不能战,越国却“十年生聚、十年教诲”,日益强大起来。伍子胥拼死相谏,却于公元前484年五月初五,惨遭吴王夫差赐属镂剑自刎。伍子胥死后,头颅被挂在城门上示众,尸体被装在牛皮口袋里投到了江里。

       苏州先民感念伍子胥带来了楚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崇敬伍子胥忠勇刚强,争相用饭团、粽子、馒头投入江水,放生泥鳅和河蚌,给鱼鳖食用,以免鱼鳖去吞噬伍子胥的遗体,并且用舟船去寻找伍子胥的遗体,为了尽快找到伍子胥的遗体,舟船行动迅速,后来就演变成了龙舟竞渡。

       每年端午,苏州都要举行祭祀伍子胥的仪式。仪式结束后,举行龙舟竞渡。龙舟队的若干代表上台,每人手持一炷燃香,朝盘龙行三鞠躬礼,龙首向涛神伍子胥三拜。《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等古籍上记载,端午那天,人们聚集在胥江、山塘河,用船装扮成华丽的龙船,四周锦绣披挂,彩旗飘扬,龙首高翘,牵系彩绳。船中还配有鼓乐班子,搭有亭子,由俊童美女装扮成台阁故事。船头上站着“撑头篙”的篙师,两边有16人组成的“划手”班子,船尾有掌握刀式船舵的舵手。竞赛开始,但见龙舟快如飞梭,两边水珠飞溅,船舱内鼓乐喧天,热闹非凡。观看龙舟竞渡时,胥江两岸,七里山塘,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如鳞次栉比,几无行舟之路,遐迩振动。袁学澜《山塘观竞渡行》有句云:

       五月停桡虎阜曲,山塘十里新蒲绿。龙舟箫鼓哄江湄,犹见吴侬古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