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历史沿革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年画,因产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的桃花坞而得名。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称为“姑苏版”,当时的苏州枫桥、山塘、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在清兵与太平军的战事中,苏州城遭受到烧杀抢掠,桃花坞木版年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到解放前夕,桃花坞木版年画几乎濒临绝境。直到解放以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组织手工艺者恢复生产,后又成立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和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在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类项目,编号:Ⅶ―3,申报地区为江苏省苏州市),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主要题材及形式
桃花坞木版年画图案品种比较丰富,大致可分为门神图、农事图、童子仕女图、历史故事图和神话传说图等等,主要题材有以下几类:
(一)祈福迎祥类,如《花开富贵》、《天官赐福》、《福寿双全》、《八仙庆寿》等;
(二)趋凶避邪类,如《门神》、《钟馗》、《关公》、《灶君》等;
(三)生活风俗类,如《春牛图》、《苏州报恩寺进香图》、《丰收图》、《合家欢》等;
(四)戏曲故事类,如《杨家将》、《西厢记》、《白蛇传》、《武松打虎》等;
(五)山水风景类,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等。
这些题材种类繁多,但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们追求吉祥、圆满、幸福的美好心愿和精神向往。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刻工见长,风格雅致,形式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也有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画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5寸左右的“神马纸”;横幅中最大的有3张一套的“全景床帏”,最小的是5寸左右的“灯面”。刻印的神像、风景等一般都有大、中、小三种,供顾客选用。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品种很多,都是群众所熟悉的。
艺术价值及影响
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和山东的杨家埠是我国传统木刻年画的三大流派,而作为苏南传统手工艺代表之一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群众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又并称“南桃北杨”,其艺术价值及影响力可见一斑。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构图丰满,色彩明快,以象征、寓意、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心理。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长期以来一直运用传统的手工方式生产,色彩上主要采用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又常以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祥和的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艺术风格,而且构思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形成了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俗艺术的独特风格。由于它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又物美价廉,因此,当时桃花坞木板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地区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还随着商船远渡重洋销售到日本、马来西亚、英国、德国等地,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由此,桃花坞木版年画在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版画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保护及传承情况
桃花坞木版年画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近30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代印刷技术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作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有着明确的分工,由于传统艺术市场严重萎缩,木版年画在民间的市场几近于零。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
但是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006年5月20日,该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市政府将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并入了苏州工艺美院,拨专项经费用于该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成立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研究所,开办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研修班,建立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网站,出版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画册,并筹建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研究会。近年来,文化部门正在大力进行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的资料征集等工作,桃花坞木版年画已经成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常设专业,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而艺术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作也成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社的主业之一。
2006年1月6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将被建成传统木版年画的收藏、研究、保护基地。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收藏有600幅珍贵的桃花坞木版古年画,以后还将复制一批流失在国内外的年画代表作,使馆藏数量超过1000幅。在展陈方式上,既有珍品陈列,又有制作流程演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文化的这一珍贵遗产。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为这一门传统的民间工艺提供了一个抢救、展示、制作、培训、传播和经营的新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对“人”的保护、培养,包括老艺人和新传人。目前,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国家级传承人一名,省级传承人两名,他们分别是:苏州工艺美院退休职工王祖德、桃花坞木版年画社退休职工房志达、叶宝芬。苏州工艺美院高度重视传承人的培养,不仅斥资为老艺人了提供丰厚的物质保证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而且每年举办研修班,悉心培养新传人,让桃花坞年画得以薪火传继。
我们相信,桃花坞木版年画沐浴着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风,这一画坛奇葩必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徐艺乙:《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戴珩等:《江苏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注:本文所提供的图片均为南京博物院藏品)
(责任编辑: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