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百年蚕桑文化掠影

2022-05-05    


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在镇江城西四摆渡,就伫立着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镇江合作蚕种场,冷藏库、储茧库、岗楼、办公楼、水塔、检种室、蚕室等各类建筑构成了一条养蚕制种的完整生产线,这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历史悠久的镇江蚕桑产业

唐、宋时期,镇江即有绫、罗、绸、缎等贡品的生产。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因英军侵犯,后又受太平天国战事影响,镇江蚕桑丝织业受到破坏。

光绪初年,地方当局从湖州运来大量桑苗,免费散发,鼓励育蚕,生丝产量迅速增长,丝织业重新恢复。以手工木机织造的江绸畅销全国,远销海外。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右,先后创建四经、大纶等丝厂,是镇江近代工业的先驱,也是江苏最早创办的一批工厂。

合众蚕种场四蚕室

合众蚕种场四蚕室

肩负实业兴邦重任的蚕种场

民国十五年8月,中国合众桑蚕改良会在镇江四摆渡购地约260亩,创立制(蚕)种场(简称合众蚕种场),同时带动了一批私营制种场的创办。民国十六年,冷遹邀同“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等人创办以蚕桑科为主的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民国十九年,合众蚕种场创办女子蚕业学校。同年增设试验部,试验蚕种杂交,采用国内各地优良蚕种,引进日本大蚕种试验场的原种,先后培育出华六、华七、西巧、西洽、化桂、洽桂等优良品种,深受江浙蚕农欢迎。从民国23年起,推广湖桑,提倡荒地植桑,并由县发给乡民桑苗及贷款,一时桑田面积猛增,丹阳县有桑田达25万亩,扬中县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蚕桑模范改良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中国蚕丝公司接收蚕业试验场,改组为蚕丝研究所,益民、益民分场、均益、三益4场改组为“四益农场育种场”,严惠宇任总经理,年产蚕种20万张,行销苏南、浙江、安徽、山东等地。镇江成为当时全国蚕业科研、教学、生产的重要基地。

裕民蚕种场第五蚕室

裕民蚕种场第五蚕室

新时代新形态的蚕桑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蚕桑业得到复苏,桑田面积不断扩大,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四县一郊桑田面积共有9.68万亩,至1985年,全市桑田面积达10.35万亩,生产蚕茧6187吨。四益农场育种场改组为江苏省蚕种场。1951年蚕丝研究所更名为华东蚕业研究所,1957年隶农业部,改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95年增挂“江苏省蚕业研究所”牌子。2000年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现江苏科技大学)合并。

随着时代的发展,蚕桑丝绸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如今镇江市的桑园和茧、丝主要集中于丹阳、丹徒、句容三个地区,产区相对集中,专业特色明显。如丹阳横塘蚕桑专业合作社的饮料桑生产,瓦西村的优质茧生产基地,丹徒区世业镇、句容市茅山镇的果桑生产基地等,全市蚕桑业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镇江蚕种厂旧址

镇江蚕种厂旧址

百年蚕桑历史的宝贵见证

镇江蚕桑业走过了一条发展、兴盛、转型的历史道路,留下了一批蚕桑文化遗存。为加强保护,2007年,镇江蚕种场旧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共保护建筑21栋,其中6栋位于今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范围,其他建筑集中于今镇江蚕种场范围,部分还在用于制种。

随着城市的发展,镇江蚕种场所处位置已由郊外进入建成区。镇江市文物部门在做好日常巡查工作之外,积极推动保护工作,先后争取经费推动实施了蚕种场水塔的抢救加固工程和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实施主体充分合理利用镇江蚕桑历史文化和蚕桑业遗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镇江蚕桑文化,让其在新时代展现新风貌。

作者单位:镇江市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