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让历史文化古迹绽放新“津”彩

2022-10-31    吴青蔚 汪澄川

西津渡始成于三国,距今1400年历史,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点,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古街上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车辙,见证着这条街的昔日繁华。近年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以彰显城市“江河文化”为核心,加快有机更新步伐,纵深推进古街保护示范,持续擦亮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金字招牌”。

西津古渡历史文化街区俯瞰图

西津古渡历史文化街区俯瞰图

“点”上修缮保护,延续城市文脉。西津渡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保护并不意味着“凝固”,激发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是关键。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强化规划引领,先后编制《西津渡旅游规划》《伯先路保护规划》等系列保护规划,构建起古街更新的“四梁八柱”。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修缮和恢复,昭关石塔、救生会、观音洞、英国领事馆旧址等文化古迹,再现江南古渡千年盛景。西津渡因“渡”而生,是江苏镇江闪耀的历史文化窗口,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市级层面专门成立西津渡文史研究办公室,充分挖掘和传承城市文脉,持续提炼代表性地域文化元素。以救生会为代表的义渡救生文化,以江南民居、民国建筑、宗教建筑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小码头传统商贸街为代表的商贾文化等,主题鲜明、独具特色,形成了10大类超200万字的文化历史研究成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千年前文人墨客旅居抒怀、寄托文思的西津古渡,正致力于为现代市民的“城愁”记忆提供更多“栖息空间”。

国家文保单位英国工部房旧址

国家文保单位英国工部房旧址

小码头街街景

小码头街街景

“线”上精准改造,彰显古街新韵。注重对街巷肌理和原貌特征的保护,精雕细琢街中“绣花”,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全力推动基础设施“精提升”。立足“迁危拆违、保持风貌”,集中整饬老旧、破危、闲置、空关的沿街门面及民房,细处着力新建品相相容的休闲长椅、围栏花圃等“微景观”,增设医务室、母婴室、电子导航、移动充电、自助购物等便民服务。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完善地上、地下绿色停车场,导入“共享单车+慢行”绿色出行系统。强化科技赋能,完成街区导识导览系统更新,实现票务系统智能化和公用厕所智慧化改造。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街区日常管理,设立市场化专业管理机构,对基础设施维护、商户日常经营进行管理、监督。与属地社区党委共驻共建、互联互动,成立以支部党员、党建联盟单位党员为主体的“红色一条街”行动支部,在街区常态化开展网格治理、文明引导、双语讲解等服务,通过多方参与、多元治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街区更新的积极性。

整饬后的小码头街

整饬后的小码头街

西津大市打卡点文艺演出

西津大市打卡点文艺演出

“面”上活化利用,实现价值重塑。街区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历史与现代融合演进,驱动新经济,打造新业态,构筑新场景,释放新功能。挖掘休闲内循环、推动文旅大循环,街区以文化旅游业态打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布局、一体化发展,构建“大客栈”“大博物馆”“大商埠”“大艺文空间”“大食坊”等五大休闲产业,打造西津休闲商业IP。街巷剧场、尚清戏台、音乐厅广场等文化设施,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单日最高游客接待量超过15万人次。立足消费需求,注重夜游动线和关键节点上24小时便利店、书咖的布局招商,通过夜景打造、旅游演艺、特色活动、商街夜市等多种形式,丰富游览内容、夜游体验,实现“全天畅游,日夜精彩”,“西津大市”等商业业态呈现出极具文化底蕴的消费场景,街区入选江苏省首批“高品位步行街”“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与此同时,街区积极叠加高端业态,先后引进东云科技、阿里和润数字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品牌,“人、城、境、业”在这里有机统一、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镇江市委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