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这些宝物见证镇江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2022-09-13    孔小平

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9/00ba159f833f4319b27cf2708fd96a10.png

镇江有号称“江南第一碑林”的焦山碑林、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的西津古渡街,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更是展现了衣冠南渡之后的汉人雕刻工艺造型的变化,文物古迹遍布全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名城。

【镇江博物馆】

1.青铜人面纹錞于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9/2d446c7db685485097af4ba96e5e777a.png

青铜人面纹錞于,一组三件。大小相递。器形纹饰相同,1985年4月出土于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大者通高56.5厘米、口径24.5厘米;中者通高49.6厘米、口径22.3厘米;小者通高43厘米、口径20.8厘米。

器作圆弧顶,无盘。虎形钮,圆突肩,斜弧腹渐内收,近口处稍外侈,下口呈椭圆形。侧视于,总体上部向前倾斜,具有不等称的特征。腹内设两个三角形矫音孔。虎钮饰雷纹、顶面饰纹三圈,内圈云纹,外两圈为三角云纹。正面腹间突出处饰一浅浮雕人面纹。下腹部与人面纹相对处有一方框,框内有四组变体云纹。以人面纹和方框为中线,两侧分列三排凸起的螺旋纹,间以三角螺旋纹,其下饰鸟纹和变体云纹。每件于仿枹形制造。整器呈弯腰形状。

考古发掘证明:目前存于各地博物馆的于仅150余件。其中陶制于约20余件,青铜制于约120余件,而王家山等墓发现三个一组的于表明至少在春秋晚期吴地已使用编錞于了,这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军乐器虽然不像兵器那样有直接的杀伤效果,但仍以它鼓舞士气、指挥进退的卓越功能,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沉淀了战争的智慧。

2.上虞窑青釉瓷扁壶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b13027346e6450baaac6c0ef88eb91c.jpg

上虞窑青釉瓷扁壶1970年出土于金坛县白塔公社惠群大队。

平唇,短直颈,扁平腹。圈足外侈,肩部设对称的鼠形系。腹部上方刻划一图案,其下刻“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十三字。另一面腹部上方也刻划一图案。下方刻划“紫是鱼浦七、也”六字。高23.2厘米、口径6.3厘米、腹宽21厘米、足径13.5x96厘米。胎浅灰色,全器施釉。

此扁壶的产地是浙江会稽上虞,工匠是一个名叫范休可的人,从造型、制作工艺看,当为三国吴时期的产品。“鱼浦”是上虞县境内的一个湖名,叫鱼浦湖,现称“白马湖”,“t”字即“土”字,制作这只扁壶用的土就是取自鱼浦湖的土。此扁壶既自铭产地、窑口,又有工匠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3.西周凤纹尊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5f2b574edf11492db3810768924fe7a2.jpg

青铜凤纹尊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砖瓦厂。

高34厘米,口径41.4厘米,腹围107厘米,底径28.5厘米,重达18公斤。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分布四组相向的长星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s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呈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更有意思的是:两对双凤间各有一小型动物纹。圆首、凸睛、四足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雄相异,抑或一蛙一争,引来专家学者多种猜测。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吴国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吴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多以器型轻薄小巧,纹饰朴素简洁瞩目于世。青铜凤纹尊以它卷曲的凤冠、别出心裁的动物纹,兼具中原文化的粗犷豪迈、江南人的匠心巧思,引人无限遐想。

尊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宴饮酒器和祭祀礼器,主要盛行于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商代雄浑,西周精致,而凤纹尊深得精致之本,是周代鼎彝的典型。这件铜尊无论形制和纹饰都接近周原风格,甚至和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丰尊极为相似,但它比之丰尊更有气势,更加精美,足见当时镇江地区先进的青铜文化及其与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交流。

青铜凤纹尊是目前所见吴国早期铸造最为精致华丽的青铜器。

4.玉雕御题金山图诗插牌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c8327aaae3df471f9d374cebf5c90c8a.jpg

整器分为插牌和底座两个部分。插牌长20厘米、宽15厘米,以青白玉为材,两面雕刻。

下面配以两层红木屏座,屏座上饰卷草纹和云纹图案。插牌正面以深浅浮雕及阴线刻纹手法雕刻金山胜景。整个画面以宇寺为中心,山麓江水环绕、涛声拍岸,山上苍松郁翠,一塔巍然,构成一幅“江山辉映、山寺一体”的独特景貌。

插牌右侧镌刻乾隆御题诗作一首:“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阔奇;携将新证取,当镜固如斯。”插牌背面镌刻的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与佛印和尚斗机锋,苏轼败北,解留玉带“以镇山门”的故事,系根据明末画家崔子忠《苏轼留带图》轴摹制而成,但删略了原画上方乾隆御题诗5首中的4首,仅存1首,曰:“印公四大偈,东坡不能答。留带无语去,芥子须弥纳。当时胜负机,将谓饶老衲。玉带生莞芨,即拄而复磕。”

整器制作技艺高超,雕琢精美无缺,人物、景致的刻划细致入微、玲珑剔透,充分体现了清代玉雕工艺卓越的成就。

【句容市博物馆】

5.南朝玻璃杯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ec86d7b817a545d99f00a8bcf4713e0a.jpg

国家一级文物,口径8.5厘米、高6.5厘米、最大腹径9.3厘米。广口,鼓腹,圆底。

该杯端庄秀美、晶莹剔透、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网纹饰于腹壁部。杯通体完整、无色透明、杯壁轻薄,系钠钙玻璃制品,滋润不烈、最耐寒暑,是六朝考古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对研究中外关系史有重要价值。

6.元青花云龙荷叶纹盖罐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34053c86cfb44666b75b92b552d6c953.jpg

国家一级文物,通高31.5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8.6厘米。

造型敦厚、浑圆、形象端庄。直口,肩以下渐广,自腹部最大处以下内敛,矮圈足。器表白底青花,底釉白中泛青,釉质肥厚浓重,有砂眼。罐盖呈荷叶状,顶纽缺失,以青料绘以筋纹。罐身以进口青料绘画,呈色浓艳,颈部画一周海水纹,器身绘一条威武游龙,龙细身三爪,四周衬以蝌蚪形云纹,胫部饰一周仰莲纹,底部不施釉。

丹阳市博物馆】

7.西周乳钉纹青铜方卣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b9a6277ed6841e69deb06678a49f795.jpg

通长14.3厘米、通宽13.5厘米、通高27厘米,腹边长13.5厘米,底边12.5×12.5厘米,重约2.1千克。

丹阳市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该青铜卣为1985年1月丹阳访仙镇前册塘村村民在四方山平整土地时发现出土。

器呈四棱锥形,敛口,有方形尖顶盖,肩部有二半环形钮,器身作鼓腹四边形,上窄下宽,近圈足处束腰,方形高圈足,圈足每面中间有一凹口,器物通体饰以乳丁纹、几何纹及变形夔纹,装饰优美独特,纹饰精致细腻,颇具吴越地方特征。青铜方体卣在江南仅此一件,该青铜方卣的出土对于研究西周时期宁镇地区的青铜文化与礼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

8.唐魏法师碑

《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立于唐仪凤二年(677)十一月十五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完好的初唐碑刻。

该碑于1961年由丹徒华阳观迁移至焦山碑林。碑石高242厘米、宽87厘米,楷书。此碑由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刻、石匠满通制石。

此碑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已是成熟的唐楷。与虞世南、褚遂良一脉相承。兼有虞世南的刚柔并济、褚遂良的清灵隽秀而无妩媚之气,被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为“初唐妙品”。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1d8e223e30444ab8b439c283671c0485.jpg

9.《瘗鹤铭》

镇江焦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所青睐,山中所存历代石刻丰富,被海内外书法爱好者称为“书法之山”,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六朝摩崖石刻——《瘗鹤铭》。

《瘗鹤铭》的“瘗”是埋葬的意思,《瘗鹤铭》即埋葬仙鹤的一篇铭文。它原刻于焦山西侧临江的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北宋时期,冬天枯水季节,水落石出,《瘗鹤铭》因书法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引起书家的注意,有人用纸墨椎拓,有人索性凿字而去,带回去临摹、研究。据记载,北宋张坣、欧阳修等学者都曾特地来焦山拓过《瘗鹤铭》。清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瘗鹤铭》,历时三个月,终于挽出残刻五石,共93字(其中11个字不全),置于焦山定慧寺保护。到了抗战时期,日寇曾多次上焦山找寻《瘗鹤铭》,但被当时主持和尚镜融法师藏起来,才免遭一劫,于1960年迁入碑林。

关于《瘗鹤铭》的年代和作者,因文中以干支纪年、别号代真名,故后世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几成聚讼。主要集中在四个人身上,分别是东晋的王羲之、南朝梁代陶弘景、唐代皮日休和顾况,而早在唐代的《润州图经》中载明:“《瘗鹤铭》为王羲之书”。

从书体形式和内在精神看,《瘗鹤铭》符合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六朝时期,南北分治,加上士族门阀制度非常严重,大量杰出的有识之士得不到重用,怀念故土,北伐无望,于是便热衷于道家的养生之术,佯狂放浪以逃避现实。而矫翅雪飞的鹤,便成了高洁人士藉以寄忧的对象,这正是《瘗鹤铭》产生的时代因素。

只要我们对《瘗鹤铭》全文反复地阅读和体会,就不难感受到这篇划时代的千古绝唱的深沉和含蓄,倾诉着宏大的抱负以及哀怨惆怅的复杂情感。和屈原的《离骚》、嵇康的《广陵散》一样,是一曲充满生命激情的千古绝唱。

《瘗鹤铭》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实物遗存,是书体由篆、隶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代表,行笔雄健苍古、方圆并举,中锋用笔沉着含蓄、圆劲饱满、结字宽绰、体势开张、富于变化。《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更是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大字之祖”;南宋曹士冕曰:“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之冠冕”。

《瘗鹤铭》自问世后,慕名到焦山寻访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在沿江二百多米的岩壁上,留下了许多访铭题刻,最著名的有《米芾观山樵书》《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蔚为壮观。

《瘗鹤铭》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镇江历史文化遗存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和成就,不因残缺而失去魅力,相反,正因为它的扑朔迷离,一千多年来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它的研究、探讨、论辩几乎贯穿整个中国书法史,从未间断,朝拜者更是络绎不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书家,闪烁着永恒的光华。

(扬子晚报记者 孔小平)

作者单位: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