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丁卯桥,连接古今的一座桥梁

2023-03-16    孟宪威

丁卯桥,位于江苏镇江南门外的运河边,始建于东晋。原桥为单孔石拱桥,于1980年拓宽河道时被拆去大半边,仅存桥东叠石金刚墙及桥基上拱圈石等,遗址现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今使用的丁卯桥是1995年建成的板梁式公路桥,位于原桥址以北。新旧两座丁卯桥遥遥相对,仿佛串联起那悠悠岁月,岁月里承载着说不尽的往事。

建武元年(317年)四月,晋王司马睿封次子司马裒为琅琊王,拜为车骑将军,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司马裒随后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时平西将军祖逖正兴兵北伐,广陵守军要随时遂行支援任务,因此粮食供应和储备紧张,须从江南运粮。当时江南的粮食运到广陵,是通过徒阳运河船运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再从入江口启渡北运。

由于徒阳运河京口城南段河水干涸,司马裒遂奏请于此立埭。埭即水坝,用以调节流量或是抬高水位。此埭建成于丁卯日,故称丁卯埭。《嘉定镇江志》记载:“在城南三里,即晋所立丁卯埭。”丁卯埭建成后,使徒阳运河水位提高,增强了通航能力。

丁卯埭之所以得到迅速批准和建成,固然是缘于当时军情紧张的背景,但也有着司马裒地位特殊的原因。司马睿十分喜爱司马裒,认为他“有成人之量”,胜过其兄长,也就是后来的晋明帝司马绍,所以在选立太子时曾一度倾向于他。只是重臣王导认为两人“俱有朗隽之目,固当以年”,反对打破长幼之序,司马睿方才作罢。

建武元年六月,司马睿命司马裒等九军,精锐之卒三万,水陆四路支援祖逖。令人惋惜的是,司马裒“出师未捷身先死”,当年十月即去世,年仅十八岁。

丁卯埭后废而为桥,遂名丁卯桥。丁卯桥在后世颇有声名,与历史上的两位名人密不可分。

一位是唐代诗人许浑。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他擅长七律七绝,被韦庄赞为“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其作《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为千古名句。丁卯桥一带景色宜人,宁静安谧,许浑在此建有别墅,占地十多亩。唐诗人张祜称这里是“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许浑曾作诗《夜归丁卯桥村舍》:“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许浑晚年在此地居住多时,将一生中写的诗编成诗集,名《丁卯集》。陆游《读许浑诗集》诗曰:“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对许浑诗歌成就评价可谓极高。

另一位是明代名臣杨一清。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石淙,云南安宁人,曾任明世宗朝内阁首辅。杨一清从云南迁居镇江后,深为丁卯桥的风光所吸引,因而在此筑有别墅,名曰石淙精舍,杨一清的诗集亦名《石淙诗钞》。石淙精舍内布满了各种奇树怪石,除房舍亭台外,还有待隐园。园内风景极秀,清泉从山石的缝间穿出,翠竹随弯曲的路径成行。李梦阳、王守仁等文人墨客过京口谒见杨一清时,常喜欢到该园吟诗弄赋。李梦阳称:“丁卯桥负山带江,据东南之会上游之地,其泉石岩壑之佳不在庐山阳羡下。”当时丁卯桥风光之佳可以想见。

1982年,丁卯桥发现唐代银器窖藏,出土器物共九百五十余件。其品种多样,造型奇巧,纹饰繁缛,制作精湛,在唐代的出土银器中极为罕见。据考古资料反映,这批银器出土于一唐代居住遗址之内。从所出的莲瓣纹瓦当、精致的邛州白瓷、灰陶“镇宅”狮饰等,可以推测当时房屋的规格还是比较考究的,当是官宦或大商贾的住宅。这也侧面说明了盛唐后期丁卯桥一带的繁荣。

作者单位:镇江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