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遗落乡野的古竹城

2023-01-28    张用贵

江苏宿迁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留下了不少古城遗迹。宿豫区大兴镇原竹城村,在南北朝时曾经是临泗县城。《宿迁史志资料》载:“临泗竹城,在今县治东三十里芦集南二里处”,又因为此处曾经有过一座规模很大的寺庙,“一般呼为竹城寺”。

南北朝时有竹城

明万历《宿迁县志》中《宿迁與地总图》上标明竹城寺

明万历《宿迁县志》中《宿迁與地总图》上标明竹城寺

古时,宿迁河湖众多,大禹治水之一的河流——古泗水就从境域“西部入境,斜贯东南,合古睢水、白洋河水,东流出境”,临泗县在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由梁的平原和清河两县合并称临泗县,当离泗水不远。梁武帝天监七年宿预属梁,梁在此设立东徐州,以宿预为州的首府。又设置下邳、清河等七个郡,平原、清河等五个县。《宿迁县志》有记载:“梁太清三年为东魏武定七年,改梁平原、清和两县为临泗县,建东西二竹城。”“今竹城寺地方,即临泗县竹城所在地之一”。

《同治宿迁县志》

《同治宿迁县志》

清《同治宿迁县志》记载:“平元八年,梁置东徐州治宿豫,梁诸郡县皆隶东徐州。又置晋宁郡、下邳郡、扶风郡、清河郡、兰陵郡、朝阳郡旧县、临沭郡、梁兴县、临沂县、兴义县、平原县、清河县。”“武定七年 ,宿豫、临泗属宿豫郡,魏增置宿豫县,魏改平原、清河县置,临泗县旋省。”“临泗旧县,在县境,梁平原、清河二县治此。魏并为临泗县。”

《宿迁志资料》中“改梁平原、清和两县为临泗县”,其中“清和”有误,应为“清河”。因为“改萧衍平原、清河置。”原先的两个县城可能都还保留,一为东竹城,一为西竹城,所以“有东西二竹城”,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临泗县是一县两城。大兴镇境内的竹城只是原先平原、清河其中一个县的侨置县城。在《宿迁文史资料》第一辑中,“清河”也被记录为“清和”,“临泗竹城,在今县城东三十里卢集南二里处,一般呼为竹城寺。梁太清三年为武定七年,改梁平原、清和两县为临泗县,建东西二竹城(《魏书·地形志》)”,时隔不久,这个县就被改掉了。今竹城寺这块地方,就是临泗县竹城所在地之一,原有明代洪武年间建寺一栋,已为战争摧毁。

平原、清河原是山东、河北的两个置县,平原县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清河县则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二者彼邻,因为战争临时侨置在宿豫境内。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五胡乱华”,大量的平原县、清河县达官贵人和百姓,为避战祸,携家带口顺泗水一路南下到了宿豫,政府按流民原籍郡、县的名称在今大兴镇境内的竹城设立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民国《泗阳县志》也有记载:“梁附魏:魏取东徐州地,置东楚州,治宿豫。(魏武定七年,即公元549年)。增置宿豫郡,又置宿豫、临泗县,并属宿豫郡(《魏书·地形志》)。”“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增置宿豫郡,治宿豫县,隶东楚州。领宿豫、新昌、临泗、濠夷四县,领户一千六百五十五,领口七千三百七。北齐废新昌、临泗、濠夷三县,故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后,宿豫郡只领宿豫一县。”临泗县在北齐时被废。

根据史料判断,宿豫区大兴镇境内的竹城应该是东竹城,睢宁县魏集镇的竹城是西竹城。《睢宁旧志选译》有记:“竹城故城:在县城西北。《魏收志》载,临泗有东西二竹城。《徐州府志》说:另一竹城在宿迁境内。本县县城西北有竹城社,就是竹城故址。《春秋大事表》记,睢水东经取虑故城北,竹城故城南,雅陵故城南,下相故城南,流向东南,入白洋河小河口。”“有东西二竹城”分临泗水东西两岸,所以魏时合并“改梁平原、清河两县为临泗县”。

明洪武初年建寺庙

《江南梵刹志》

《江南梵刹志》

竹城寺庙建于明朝,据史书记载:“原有明洪武年建寺一栋,已为战争摧毁”,也就是说,在明洪武之前本没有寺庙,只是称为“竹城”,在明朝洪武初年以后有了寺庙才叫“竹城寺”。至于寺庙规模等,所查资料有限,没有查到记载。明万历《宿迁县志》载:“竹城寺,去旧治东二十里,洪武三年僧净尘创建,永乐十八年僧会善祥重修”。《江南通志》记载:“竹城寺在宿迁县旧治东二十里,明洪武二年建”,并且明确记载“明洪武二年建”。清《同治宿迁县志》记载:“竹城寺,在旧治东二十里,洪武三年僧净尘创建。”一个是“洪武三年”,一个记载是“明洪武二年”,可能是古籍刊刻出现的误差,但可以确认竹城寺建于明洪武初年。在明万历《宿迁县志》中《宿迁舆地总图》上标明城东侍丘湖东有竹城寺,旁边画有一座古塔,西南不远处有虎儿墩,与今日的地貌相同,在今大兴镇境内的竹城西南不远处陆集街道虎山村仍存一大土墩遗迹——龙虎山,原有寺庙、道观,当时被称为“虎儿墩”。

《淮安府志》

《淮安府志》

永乐十八年重建竹城寺的会善祥,重修过宿迁城南圣寿寺,“竹城塔院去治正东二十里。永乐十八年僧会善祥重建”。“寿圣寺元大德四年建宿迁县,去治半里,洪武二年修,二十四年归并为丛林。永乐十五年,僧会善祥又修寿圣寺。”(《江南通志》)乾隆年间《淮安府志》卷之七学校儒学社学书院也记载:“竹城塔院去治正东二十里。永乐十八年僧会善祥重建。”可能从明至清的漫长岁月,竹城寺已经风光不再,仅有佛塔和一座院落。或者是竹城寺随着高僧的圆寂,佛塔变多,规模变大,成为竹城塔院。

竹城古井有传说

原竹城寺前古井

原竹城寺前古井

大兴镇境内的竹城现存原竹城寺前水井一口,2010年被宿豫区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地方老人讲,有关竹城古井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古井由于年代久远,井水冬暖夏凉,常年不会干枯。从前每当到了干旱季节,那井水却从来打不干,如果打到一定低的水位,停止两三个时辰,水又会升到原来的位置。井口的青石井盘上,绳印密布,最深的有一大拇指粗那么深,到底有多少根绳印一直没有人能查得清。

明代竹城寺井

明代竹城寺井

时光流逝,昔日车水马龙繁华的竹城,如今是一片广袤的麦田与原汁原味的乡村民居,几乎没有了一点城市的印迹,作为古城留下的点滴仅是有些历史痕迹“竹城”二字,或者民间叫法的“竹城寺”地名。一口古井,在乡间的老人记忆中还有一些传说存在,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在田野中,因为竹城村在之前撤并入卢集村,后又与启宇村合并为双茶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