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国内外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典型案例探讨(下)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参考研究

2022-05-19    赵建中

三、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利用走在全国前列

我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地域情况复杂,是一个涵盖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要素的巨型线状系统。除了沿线城市、县城,还有大量的古镇、古村和古闸、古塔、古桥等,以及丰富的艺术形态、民间传说与民俗风情,如何将这些庞大而分散的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盘存,形成涵盖文字、图像、视频的权威、统一、动态的数据库,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这方面,杭州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起步早、成效好。大运河杭州段文化积淀深厚。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湖(西湖)而名、倚河(大运河)而兴的历史。如果说西湖赋予了杭州脱俗的美,那么,大运河则带来了杭州独特的市井风情和长久的繁荣繁华。大运河杭州段不但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还有二十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四百多类旅游资源亟待传承发展,比如船民文化、漕运文化、运河饮食文化等。今天,大运河杭州段依然具备基础的通航功能,并没有复航问题的困扰,是杭州具有保持大运河文化完整性的重要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交通运输的要冲,也是“一带一路”交汇的重要节点。作为杭州与国内外城市和地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之一,大运河杭州段的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助于助推其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引领者之一。

1.杭州多年前就把“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作为目标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和浙东运河的西端,大运河杭州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杭州拥有“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两个遗产段,入选6处遗产点,数量仅次于扬州的9处和济宁的8处,居全国第三位。

29b5a198-b081-49f1-89ac-83fb412858fa.jpg

京杭大运河南端(杭州)纪念碑(赵建中 摄)

自2002年起,连续20年实施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拓展旅游、以民为本、综合整治”五大原则,坚持截污、清淤、驳墈、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通过实施水体治理、路网建设、景观整治、文化旅游、民居建设“五大工程”,将大运河(杭州段)打造成具有杭州特点、时代特征、运河特色的生态河、文化河、景观河,成为鲜明展示杭州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世纪“新地标”,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交融的东方“塞纳河”。通过该工程,对运河系列景观进行保护和恢复,修复了自然和人文生态,建成开放博物馆、桥梁、公园、粮仓、码头等系列文化景观和文化空间。

2.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利用成绩斐然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大运河杭州段不但在水环境治理上取得了成功,而且有效保护了古桥梁、古民居、历史街巷等,建设了一系列博物馆群落和文化广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新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聚集地,为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对于杭州市大运河近15年的保护与利用,有学者这样评价:“用多种元素架构起鲜活的‘运河千古情,江南盛世缘’场面,成功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发展状态和未来趋势。”

今天,杭州沿河沿湖高端商务带以金融服务、高端商务、商贸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产业为特色,基本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带。建设好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杭州故事”,是杭州市建设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重要抓手。

3.运河杭州段保护利用的主要特色

杭州市在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上,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超前谋划。进入21世纪,杭州就动议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2002年正式启动,2003年开始市场化运作,2017年在运河沿线城市中率先出台大运河保护与利用地方法规。二是抢抓机遇。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杭州人不仅动作快,而且善于听取专家意见,将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围,从而与京杭运河、隋唐运河一起,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三是市场化推进。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的路子,市场化、公司化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至今已形成大运河保护委员会与运河集团协同,运河集团内部投资(筹资与资产运作)、开发(拆迁整理重建)、产业(旅游养生休闲文化创意)和金融(资本运作)四位一体格局或组织架构。四是以创新为动力。主要体现在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路、组织架构及运作机制的创新。另外,杭州市给予运河集团在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也是杭州走在其他城市前列的秘诀。

四、运河古镇复兴的典型案例——山东台儿庄

大运河沿线串联着一个个著名城市,大运河沿线的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更是数不胜数,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如何保护和发展沿线古镇村落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大运河沿线历史古镇的保护利用不仅影响大运河的复兴,更决定着大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的发展与活力。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加快,大运河沿线历史古镇面临环境生态空间肌理割裂、技术性应变不足、界面单一等问题,运河古镇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山东运河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通过恢复城水相依的古城水系、水街、水巷,保留和展示大战遗迹和场景,还原古城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全力打造“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经典景区。尽管这个古城重建项目有 “出新”的瑕疵,对古迹保护来说,是有问题的,但总体上仍然是运河古镇复兴的典型案例(在古城早成废墟而且基本消失的情况下)。

1.运河古城台儿庄

台儿庄现在为山东省枣庄市辖区,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台儿庄形成于汉,繁荣于明清,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她的繁荣可以上溯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京杭运河泇河段开通,台儿庄因河而兴,成为漕运枢纽、水旱码头。据清《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号为天下第一庄。”“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漕运的兴起带来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台儿庄古城多元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现保留的古河堤、古码头、茅草房等遗迹,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1938年春,发生在此的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著名战例,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台儿庄古城,既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运河文化与大战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台儿庄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中央日报》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新中国成立后,台儿庄古城区是兰陵县和台儿庄区政府所在地,老居民区依然保持着古朴自然的陈旧落后面貌,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台儿庄几代人的梦想。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

2.运河古城与运河文化

台儿庄建成运河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古城里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山东段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长达15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同时,这里也是国台办批准的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枣庄市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沿运18个申遗城市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京杭大运河的现状是,枣庄以北的山东段古运河完全断航,大部分遗存已经基本消失;而且,沿运城市、乡镇大都经历了历史变迁和现代化城乡建设, 难以恢复千年运河的昔日风貌。台儿庄作为能够恢复运河古城原貌的少数城镇之一,为“运河古城”的核心区。如今日台儿庄还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筑。运河上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驳岸、被水石堤、水门等水工遗存。

3.古城重建之前的历史资源抢救挖掘工作

古城抢救挖掘工作,主要围绕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全面展开。市文化局、文物局、台儿庄区负责文化信息收集;市建委、台儿庄区负责建筑实物、树种、牌坊、桥梁、砖瓦、青石板收集;市旅游局、市服务业办公室、台儿庄区负责吃住行游购娱素材收集。

台儿庄区专门成立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一是书籍征集考证。从民政局、水利局、史志办、文化局等部门和居民手中,征集各种书籍200余部,其中有《山东通志》《太平寰宇记》《续山东考古全录》及《峄县志》等。对有价值的材料予以整理,研究考证。二是走访老人近代记忆。走访了台儿庄80岁以上老人40多位,跟踪走访了燕、尤、赵、万、陈、袁、王、骆、郁等家族,初步了解了几大家族的商号、码头、家族兴衰及其当时的居住情况,形成1万余字采访材料。对古码头、古寺庙、古店铺、古涵洞、古树、大战遗址有了具体了解,对台儿庄大战前、“文化大革命”前经济社会状况有了初步了解,整理形成了5万余字的综合材料,绘制了1938年台儿庄地图。三是挖掘整理抗战文化。对运河浮桥、中正门、火车站、清真寺、关帝庙等大战遗址遗迹拍照研究,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对大战浮雕进行了设计构想,提出修复、开发建设建议。四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调查,整理归类,形成了300余幅照片、6万余字资料。如调查发现台儿庄的名吃有张家狗肉、马家牛肉、冯家驴肉、赵家烧鸡、黄花牛肉面、老鳖汤、辣子鸡、羊肉汤、糁煎饼、菜煎饼等,了解主要做法、工艺。并逐步延伸,通过上网、查看资料等形式,调查到枣庄地区、鲁南地区和运河沿线城市的名吃、小吃近千种。

通过调查古建筑遗存、收集老照片、采访老人、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古城街巷、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类保存,全面摸清欧式、徽派、北方、江浙及山陕、广东、广西、福建等八大类建筑风格,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重点对泰山行宫、文昌阁、新关帝庙、三官庙、玉皇阁、大王庙、龙王庙、吕祖庙、旧关帝庙、火神庙、准提阁、东岳庙等庙宇进行调查,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及其布局,绘制平面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河古城开发建设建议性规划、设计方案。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万余字,绘制、收集和整理古城水系、用地、拆迁、供电、供热、供水等相关图纸20余份,为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4.古城遗存与古城景区

有关史料显示,台儿庄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水城,“汪”渠相连,随“汪”而居;近百条水街、水巷形成的水巷纵横、以船代步。历史上的台儿庄集八种建筑风格、几十座庙宇(寺庙、文昌阁、道观、泰山娘娘庙、妈祖阁、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于一体。

复建后的古城框架以运河为文化轴线,设计了关帝庙景区、西门安澜景区、纤夫村景区、“运河街市”景区、板桥—花门楼景区、水街商市景区、清真寺—九龙口景区、湿地公园等八大景区。分别对应“九水汇川、台城旧志、土村绿荫、庙汪浮玉、柳岸卧虹、古柏望月、运河街市、杰阁凌波”运河古城八景,规划建设了参将署、泰山行宫、兰陵书院等29个景点。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客家建筑八大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建设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繁荣街,以欧式建筑为主的丁字街,以水乡建筑为主的水街、水巷,以晋商民居为主的关帝庙景区。其中,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及地方志记载复建的“古城旧志景区”占地面积381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95平方米,约占古城一期核心区的十分之一,主要有参将署、天后宫、翠屏学馆、台庄驿、日升昌记、文汇酒楼、谢裕大茶行、扶风堂、天水堂、三恪堂、鲁南民居、闽南民居、久和客栈、临水商铺等不同风格的明清建筑。

台儿庄久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之中。今天,我们能够触摸、感悟那段历史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传承灿烂的运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公众对城市的历史认同感。

五、国内外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典型案例对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江苏大运河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把传统优势继续发挥好,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融为一体,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起到保护遗产、传承文明、造福人民、创造未来的作用;还要进一步挖掘和扩大宣传,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激励人们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建设美好家园。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领域宽泛、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造福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步调,统筹兼顾,科学规划设计,创新开发机制,重视环境整治,各方联动。国内外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典型案例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许多启示与借鉴。

1.基于运河完全价值认识的整体保护思路

从思想认识上提高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就会有系统性的研究和措施。

如美国国会通过的伊利国家遗产廊道法案确认伊利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前文所述,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案》明确认定了伊利运河在工程技术、自然景观、游憩资源、国家形象等多方面的价值。法案肯定了伊利运河在美国的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了对该廊道的保护与利用将在历史、文化、娱乐、教育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民族意义”。[2]其重要价值包括:(1)伊利运河是当时最大的州级公共项目,成了重要的货物和客运航线 ;(2)伊利运河的建造是工程史上的壮举,成为随后众多美国运河的模板;(3)伊利运河及沿线区域拥有国家级的历史及游憩资源;(4)伊利运河是联系新英格兰、纽约州北部和旧西北地区间的政治和文化纽带,废奴及女权运动等社会改革运动从纽约州北部沿运河扩散到其他地区;(5)出于贸易、交通和游憩目的而修建的伊利运河,使纽约成为美国第一个贸易与金融业中心,成就了“帝国州”的地位;(6)伊利运河在纽约新港口与加拿大东部城市之间建立了永久的商业链接,成为两国和平关系的基石;(7)伊利运河证明了美国人的巨大创造力,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并成为美国传奇故事、歌曲和艺术的经典主题。

历史不长的美国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视,值得我们的大运河保护者深思。江苏挖掘运河价值,传承运河文化,要对大运河江苏段及沿线城市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内涵作深度梳理与挖掘,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作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建设一批运河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博物馆。

2.以法律、规划为依据,做好运河保护与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古运河的保护开发,法律、规划是龙头。对运河的规划要充分注重对古文化价值的再挖掘,对运河文化的充分展示,要把各个文化点通过运河串联起来,制订对整个文化带的保护性规划。

法律法规是英国水道桥与运河保护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英国水道桥与运河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指导意见等多达84部。美国自1984年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开始,NPS积累了近30年的保护与管理经验,为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设定了较高的规划起点。从多年的工作成果来看,基本实现了2006—2011年的首轮及此后多轮短期战略规划目标,团队建设和项目运作都进入了较成熟的发展状态。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经验对我国以大运河为代表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杭州市自2002年起,连续20年按规划实施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而且,进入后“申遗”时代,杭州率先进行地方法规讨论,并于2017年在运河沿线城市中领先出台大运河保护与利用地方法规。

政府组织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规划编制,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战略思考,制定政策,加强监管、协调规划,在运河保护立法的前提下,把大运河文化带变成富有旅游及投资价值的市场。

3.以传承文脉为核心,精心打造运河保护开发的地域品牌

美国伊利运河管理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通过遗产廊道带动区域经济的复兴。遗产廊道是美国针对其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遗产保护战略。遗产廊道强调的是一种线性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经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其保护主体可以是连续的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是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遗产廊道的保护隶属于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其认定需有专门的组织或政府机构进行提名,自1984年第一条国家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运河国家遗产廊道——建立至今,美国拥有的49个国家遗产区域中共包括8条国家遗产廊道。英国水道桥与运河以其独特的工程结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卓著的历史功绩,成为英国“运河旅游”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大运河(杭州段)正在打造成具有杭州特点、时代特征、运河特色的生态河、文化河、景观河,成为鲜明展示杭州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新地标”。

台儿庄复建古城是一座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具有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区,也是枣庄新的城市名片。

江苏在大运河保护基础上,利用好运河历史、运河品牌、运河记忆、运河符号、运河故事,把文化符号科学地嵌入市场产业,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文化,探索“运河文化+”模式的可行性及其途径,以此吸引各类市场要素、聚合多种发展力量。

4.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体系和开发管理机制

美国伊利运河廊道管理注重统筹与协调,建立以核心部门为纽带的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管理。遗产廊道跨区域、多功能的属性决定了其管理工作需要经常协调不同行政区域和职能部门。因此,只有形成以具有执行力的核心管理部门为纽带,集各类政府机构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一体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统筹与协调,才能真正使遗产廊道成为“集合与协调现有联邦、纽约州和地方规划及多部门、学科观点,同时关注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利益的‘保护伞’”。确保保护与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英国水道桥与运河管理、杭州段运河管理同样注重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体系和开发管理机制,台儿庄复建古城更是成为全市协作的重要工作。

江苏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要注重区域合作和部门协调。无论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江苏沿河8市的各个河段既要分工更要合作,要作为一个整体,互联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多元一体的大运河文化长廊。涉及大运河管理的各个部门,也要在规划中解决条块分割问题,以系统的设计形成跨行业的协同发展。要注重与其他省市运河段的合作,把整个大运河文化带看作一个整体,加强规划的联系与协调、建设的借鉴与配合,避免各自为政和雷同竞争。

b2caccf7-e21a-4d9d-8939-89924c3ee91b.jpg

运河古城台儿庄(陈 良 摄)

建议建立江苏运河管理局,纳入协调各市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职能,以利于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统一管理。要继续发挥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建立的协调联动机制的作用,推动全国运河沿线城市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建设的联动机制,不仅有利于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圈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各省市的协调机制与分工合作体系。

5.传承运河航运通道,建设运河生态走廊

国外著名运河保护开发都重视原有河道的水运功能的保护,美国伊利运河、英国水道桥与运河都是如此。

江苏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进行大运河的现代化改造,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大运河。目前,苏南、苏北运河航运功能十分重要。苏北运河还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北调江水至山东、天津。大运河还要发挥防洪抗旱的积极作用,为沿线城镇提供泄洪通道,为沿线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加快建设运河生态大走廊,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极其重要的一环,要拓宽思路,更新理念,勇于创新,理顺体制,化解难题,推动发展。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宁杭生态大走廊等建设相结合,加快沿线生态中心、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修复。要积极开展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一方面,坚持生产性生态保护。大运河生态保护必须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其继续发挥造福于民的作用,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和生活实用的价值,使大运河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打造“活力之河”。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岸线利用。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坚决保持和恢复沿河绿色生态,加快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生态之河”。修复生态,保护水源,在确保防洪灌溉、便利通航的基础上,保护清水活水向北流,造福更多百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性保护,使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6.市场与营销策略

这方面的可供借鉴内容较多,比较突出的是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做法。旅游业在纽约州的经济结构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2006年以后的旅游规划将纽约州运河系统作为重要的独立旅游产品。因此,伊利运河遗产廊道营销推广的目的在于将独立的遗产旅游、自然资源保护、户外休闲游憩、遗产解说教育活动等加以整合,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关注遗产廊道的可持续性,在资源保护和地方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不仅创造良好的游览体验,而且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旅游市场的营销与推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平台架构。与散点式短途旅游不同,遗产廊道将被整体视作旅游目的地,这种做法将增加访问者的停留时间,即伊利运河成为串联一系列相关景点的线索。因此,建立架构统一的发展平台,减少重复工作是首先应当满足的条件。在这套体系中,由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案授权的廊道委员会作为核心管理者,积极推动上述各项工作;官方网站成为重要的管理工具和对外窗口,除基本的宣传和发布功能外,还拓展了知识介绍、活动参与、教育培训等一系列功能,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规划旅游线路和查询相关信息。

(2)产品开发。廊道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活动需求,廊道旅游者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历史文化旅游者、特定主题的宗教团体或民间组织;第二类,户外探索型旅游者,包括骑自行车、远足等健身爱好者,自然和生态旅游爱好者,以及划船、野营、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爱好者等;第三类,其他旅游者,包括摄影爱好者、古董商品收集者和艺术爱好者等。针对上述不同人群规划不同的旅游产品,从而延长廊道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刺激地方经济增长。对历史文化旅游者来说,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最重要的旅游产品,这需要管理者强化历史遗迹的维护,改进解说设施,并保证阶段性更新。此外,还应考虑其他旅游者的需求,如提供冬季家庭旅馆、地域特色商品售卖等。

(3)活动推广。伊利运河遗产廊道长期致力于通过承办各类运河相关活动建立广泛知名度,同时也增加了公众对廊道的认知。2010年9月,运河城市罗彻斯特就承办了第23届世界运河会议,接待了来自17个国家的400余位参会代表。会前罗彻斯特滨水区举办的社区集市、运河游船、骑行等活动吸引了超过1万人来参加。此后,新年竞赛、运河奔腾(Canal Splash!)等活动已逐渐形成传统。这些活动通过网站、宣传折页等多手段进行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廊道访问者。

(4)设施配套。除必要的解说设施外,购物、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也是影响遗产廊道游览体验的重要方面。遗产廊道的系统性使得某些季节性、区域性较强的景点扩大了游客范围,因此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需要及时跟进,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要打造好环境、组织专家学者“讲好运河故事”。加强省市政府层面建设启动资金的统筹及到位,引进多种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以旅游产业为例,要将文化要素嵌入到城市建设等外部环璄、生态环境、景点建设及其串联特色餐饮、宾馆下榻环境、工艺品开发、导游服务、公共服务等和旅游营销诸多环境中去,真正通过文化元素的渗透吸引游客、积聚人气,由此集聚各路市场主体,带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赵建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教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