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连云港让“文化遗韵”展现“山海共生”魅力

2022-05-16    张晨晨 徐洪绕

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一个全域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以连云港市行政区域为地缘范围,陆域面积7615.7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7516平方千米。而正是这片土地,成为全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成为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也因此要求我们要充分落实连云港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具体举措,认识其重要意义。

港城拥有特色鲜明的山海文化

万年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与陆海联动、与山海共生,在黄海区域基岩型海岸和滩涂湿地型海岸兼有的生态背景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岩画文化、丝路文化、儒释道文化、西游文化、农耕文化、淮盐文化等,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形成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及自然遗产交相辉映、特色鲜明的连云港山海文化。由此,这片土地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集聚区、垂范地,承担着黄海区域滨海地带生态背景下文化振兴的重任。而这里的资源,也成为连云港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底气”所在。

据悉,在自然遗产上,保护区内拥有国家级云台山森林公园、海州湾海洋公园、海州湾海湾生态与文化遗迹特别保护区、花果山地质公园等丰富的生态区域,东海水晶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珍贵物产;在物质遗产上,2500多年前的《禹贡》是花果山传说孕育、产生背景的原始依照,藤花落遗址、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石刻、三元宫等,是历史古韵的直接体现,而港城更是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32处、市级90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目前,连云港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33项、市级183项、县级220项,东海小孝妇传说、五大宫调、淮盐技艺等,成为港城的精神文化象征。

完善的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近年来,省文旅厅和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区域性合作保护,连云港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先后主承办了苏北五市非遗展示展演暨非遗保护联盟互动、苏鲁两省三市非遗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非遗展示等相关活动,省内外优秀非遗项目“相约山海”,区域合作传承环境空间得到很好的保护。此外,连云港还举办了各类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让各级非遗项目活起来,参与者多起来,传承活动和传承方式丰富了起来。

据悉,目前,连云港已出台了多项地方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建立了生态区建设情况的评估报告制度,积极推动了各类物质文化及自然遗产的保护,尤其推动非遗努力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发展实践,形成了完善的自然遗存、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针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挖掘,连云港创新性采取“退出机制”和“荣誉传承人”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先后退出6名代表性传承人,认定10名荣誉传承人,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连云港3名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荣获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人”称号。

保护区建设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制定传统医药振兴计划,打造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生产性保护实践基地,提升非遗特色小镇建设……毋庸置疑,在连云港创建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际,这些举措培厚了连云港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促进了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形成诸多具有影响力的非遗传承系列品牌。

“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也给社会各界民众带来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演变成了老百姓很重要的获得感。”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此有效影响,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更需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重视社区的承载作用,注重氛围建设,全面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当前,连云港积极采取多种策略,推进社区和各种传统村落、老街、古镇、古城、特色小镇都成为重要的非遗载体空间,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空间对非遗传承发展的承载作用。连云港还不断地增加投入,持续开展整体性保护,充分体现非遗的民族、地域、社区特征,保护环境和空间,防止各种形式的破坏。

与此同时,连云港还为传承人群搭建技艺展示、产品销售、传承活动实践的平台;支持传统村落、街区、社区的建设,让传统村落、街区、社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和展示的空间。此外,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用活动带动传承也是良策之一。业内人士坦言,他们鼓励生态区、传承人群在保持既有特色基础上与时俱进,创造出与现实融合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助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作者单位: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 连云港市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