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江苏扬州:正月十三上灯日

2023-02-06    魏怡勤

古诗云:“添诗共贺新年好,做赋温馨度上元。”

魏怡勤 摄

魏怡勤 摄

灯节,起源于汉代。原来仅指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为祭祀而张灯;到了唐代中期,发展为百姓观灯并成定俗;北宋太祖年间,灯期延至正月十八日;南宋时,灯节从十五日提前至正月十三日。扬州一带的灯节一般为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延续至今。

陆卫东 摄

陆卫东 摄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喜庆佳节,更是孩子们的狂欢节。特别是在电视机未普及、游戏项目又非常匮乏的年代,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春节前夕乃至春节后的正月,则是家长们最为忙碌的时段,年前家家户户需打扫卫生(称之掸尘)、购置年货、准备年夜饭、返乡过年等。进入正月,初一拜新年,年初二开始回娘家走亲戚,年初五财神日,十三上灯节,十五元宵节,十八落灯……记得小时候曾听长辈们说过,“不过正月都是年”。就是说,将整个正月包括在春节的氛围里,都可以走亲访友,相互走动拜年。

魏怡勤 摄

魏怡勤 摄

就灯节而言,在江浙一带,民间有长辈送“交灯”的习俗,在灯节之前,凡有出嫁的姑娘,父母(或兄嫂)需送上麒麟送子灯,其他人家一般由长辈为未成年孩子备好花灯(也称彩灯),以图吉利。

我们50后一代人,童年时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鲜有成片小区,多数居民生活在旧街道古巷陌的平房,这给孩子们“群玩”提供了条件。很多孩子的家长们非常重视一年一度的灯节,早早地张罗准备花灯。那时的花灯来源有二:一是购买;二是自制。传统的花灯品种常有:动物、水果、花卉、交通工具等。各家结合孩子的性别、年龄、喜好,选择花灯品种。自行扎制的花灯多为大型的、装上滚轮拖行的灯,如双球、大白兔等。记忆里有一人家兔灯,长度超过1米,长长的耳朵,兔肚子两侧贴上圆圆的红色窗花,底部装上轮子,点燃数支大蜡烛,远远望去,通体透白,很是亮眼,常受到孩子及家长们的围观。

扬州等地自古有“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的年俗。十三上灯这天的晚饭,家家户户吃汤圆。汤圆多为各家从粮油店买回糯米粉,准备好芝麻糖、豆沙、荠菜等馅心,自行包制,也有吃桂花小元宵的。旧时每年过了大年初一,跃进桥东首、国庆路、翠园桥、荷花池等处,便陆续有民间扎制的花灯售卖,直到今天,春节前后,荷花池南端仍设有花灯销售集市。

魏怡勤 摄

魏怡勤 摄

灯节期间,街道店铺挂上红灯笼。20世纪80年代,扬州市区曾组织沿街机关、工厂、商店等单位精心扎制彩灯,放置主要街道两旁作为沿街展示,有的彩灯还运用声光电技术,不仅形态各异、琳琅满目,还显得形象逼真、生动活泼,颇具时代感,深受市民欢迎。

灯节既是民间传统风俗,更是孩子们的特有节日。十三上灯日,大街小巷的孩童们,早早地吃了汤圆,提灯、点上蜡烛急匆匆汇入玩灯的行列之中。一些不会行走的小孩则由大人抱着,提着微型花灯参与其中。处在上灯时分的扬城,大街小巷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延续着浓郁的春节氛围。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有了孩子,搬迁到一处高校宿舍居住。大院里也有一些与孩子同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按照传统惯例,到了上灯前夕,爷爷奶奶送来花灯。由于时代发展、环境的变迁,玩灯的孩子少了许多,热闹的氛围也不如昔日。

魏怡勤 摄

魏怡勤 摄

时光飞逝,从自己孩提时期,到我的孩子玩花灯,如今孙儿辈也到了把玩花灯的年龄,转眼间60年过去了。我想,在社会飞速前进、玩具发展日新月异、娱乐生活多元化的今天,让优良的传统民俗传承下去,将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弘扬光大,这当为我辈众人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