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镇江西津渡:“江南运河第一渡”

2022-11-21    高逸凡

西津渡在古代又称西渚、西马头,位于长江南岸镇江城西的“江口镇”,与历史上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南北相对,曾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如今,西津渡已成为中国大运河位于镇江市境内的三处地标之一,成为镇江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窗口和名片。

然而,一些学者却认为西津渡与大运河并没有直接关系,应将其视为长江文化遗产而非大运河文化遗产,来到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游览的一些游客也有“只见渡口,不见运河”的疑惑。其实,西津渡是传承镇江大运河历史文化的核心节点,是重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

西津渡古街

西津渡古街

第一,西津渡属于历史上江南运河入江的“江口之地”。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西津渡“俗谓之‘西马头’,即江口地,亦曰京口港”,而漕河(即江南运河)“在城西二里,自江口至南水门凡九里。”凡支流入江之口多谓之江口,江南运河也是如此。镇江的“江口”即江南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历史上在此还形成过繁荣的商业市镇“江口镇”,其范围即大致包括今大西路西段、迎江路,以及云台山的南北两侧(刘建国:《守望天下第一江山——古城·京江·南山》)。因此,西津渡与相距不远的江南运河入江口(约当今中华路与长江路交会处)在古人的认知中的确同属“江河交汇”的“江口之地”。

第二,西津渡是江南运河漕船横渡长江的起点。清代水利资料专著《行水金鉴》在叙述江南运河路线里程时写道:“运河自吕城十里至锡口(疑为栅口——引者注)……十里至镇江府京口驿,五里至马头,过江至扬州府瓜洲镇。”

清代的京口驿位于镇江府城西门外运河边,而这里所说的马头,则正是俗称西马头的西津渡。对此《(乾隆)江南通志》中的记载可资佐证:“江水自高资历洪信港而下为西马头汛。镇江之马头有二,玉山之西为西马头,象山之东为东马头,皆镇江守御之地。东至京口闸为漕艘出江总会之路,银山、金山对峙于南北,望瓜洲江涛汹涌”。

由此可知,运河漕船过京口闸(遗址在今中华路鱼巷口)驶入长江后,并不是直接渡江北去,而是沿江岸行至西津渡玉山码头后,再由此经金山渡江至北岸瓜洲。也就是说,运河入江口并非江南运河水路的终点,江南运河漕船离开江南前的最后一站,正是玉山旁的西津渡口。

第三,西津渡是大运河南北人流货物的集散之地。元人曾如此评价:“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货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给”([元]俞希鲁编纂:《至顺镇江志》)。元代大运河直通大都,东南一带的商货都在江南运河北端的终点——西津渡聚集,再渡江继续输往大都,而运河南北往来的官私旅客也给西津渡带来了一片繁荣景象。明人在称颂西津渡时也说:“兹西津古渡,实惟北固上游,万舸鼓楫于朱方,千艘扬帆于白下。天都地限,扼为海内襟钤;楚尾吴头,控作浙西门户。”([明]冯惟敏:《镇江府西津渡口玉山报恩寺重修募缘文疏》)。

“浙西”之名源自唐代浙江世道和宋代两浙西路,指的是钱塘江以西直到镇江府的区域,大致与太湖流域相当,也是江南运河的通航范围,江上而来的“万舸千艘”若想进入江南运河,都要从西津渡这一“门户”通过,由此可以看出西津渡才是当年江南运河与长江交汇的真正枢纽所在。

清《江南通志》载江南河入江口段图

清《江南通志》载江南河入江口段图

这些历史记载所反映的事实都表明,大运河上往来的漕船和商船都要从西津渡出发渡过茫茫大江,也要从西津渡启程驶入江南运河,正是长江和运河两条水路上的客旅商货共同造就了西津渡的繁荣。事实上,西津渡闻名于世的救生会红船,在清代也曾被称作“护漕救生船”(《(乾隆)江南通志》),可见西津渡虽是长江渡口,却也是大运河漕运水路中的重要节点,它是江南运河的“北门”,是名副其实的“江南运河第一渡”。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