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英雄美人文化之和合

2022-08-04    刘 波 李志宏

古今研究项羽及虞姬文章,无不是“血淋漓、泪淋漓”。概是局限于《史记·项羽本纪》涉及项虞关系的区区161个字。试想,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如果不用春秋笔法打悲情牌,能躲得过汉家皇帝的“政治审查”吗?项羽和虞姬的故事能千古传唱,其丰富的内涵岂是“血泪”二字可以掩盖的!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从来就不缺英雄和美人的故事,就像西楚霸王项羽和美人虞姬的故事,无论过去了多少个世纪,始终被人们津津乐道。这其中博人眼球的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更多的是英雄与美人结合的文化,以及在虞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智慧光芒。

一、何为英雄?


“英雄”,这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是对一个人高尚品质和情操的最高赞美。在古代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当中的英雄人物浩如繁星,他们是推动每个历史时代不断走向现代文明的核心驱动力量,并且他们的人物故事和英雄事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精神力量、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指引着后来的人不断地养成良好的品质和情操。项羽是千古传颂的英雄人物,他出生于武将世家,其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他是古典军事战略思想“兵形势”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项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古人对这位英雄的最高评价。

英雄的产生和时代的背景有着巨大的联系,“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这样的话被很多人所熟知。由此可见,所谓英雄产生的基础和背景,一定和特殊的历史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在乱世之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很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会陷入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之中。例如,饥荒、死亡、疾病、流离失所,等等。而英雄的产生就是为了在乱世之中,在战争的时代背景中,为了多数人能够获得平安的居所,能够不再颠沛流离而和统治阶级相抗衡,通过自己英勇的行为,甚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和统治阶级斗争,帮助大部分人获得和平与幸福。这样的人就是时代的英雄。因为他的行为和思想是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去斗争的。

b2994df7-f7b7-45fd-af13-bb6563a6d9e3.jpeg

梅兰芳 杨小楼《霸王别姬》剧照

英雄产生的基础和统治阶级的褒扬,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觉悟有着关键性的联系。项羽所处的时代,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地盘,战争不断,而项羽作为将门虎子,天生就有一股英雄的热诚和果敢。关于项羽的英雄故事很多,例如,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是项羽率军渡过漳水之后,他果敢地向部下发出死命令,把全部的船只凿空沉水,把做饭的炊具统统毁坏,随身只带能维持三天的熟食和秦军殊死搏斗。项羽身先士卒,带着赴死的信念与勇气鼓舞将士们的战斗热情,项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奇迹般的提升,取得了巨鹿之战的最终胜利。巨鹿之战也成为项羽作为英雄人物最为经典的一场战斗。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每个时代都需要伟大英雄,因为这些英雄是推进时代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性主导因素。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国家,或者今天的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旧离不开时代基础和社会背景之下造就的英雄人物。

项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激起世世代代人们心中涌动的情感,是因为他是一个复杂而又内涵丰富的历史人物。他很粗暴,但又多情;他权力意识强,但又讲义气;他杀敌如麻,但时而又心慈手软。比起无情无义好弄权术的刘邦,人们觉得他倒有几分可爱。每个人在阅读项羽的时候,很难全面地去感受它,往往从某种情境出发,抒发一时的情绪。因此,历代多少文人墨客费尽了心机,也没有书写出一部像样的关于项羽的文化史来。

二、何为美人?


“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美则美矣。”这是自古以来对美人的一种定义,实际上对美人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一种狭义的定义是从美貌、身形、体态等外在方面的定义,把面容姣好、身材好的女性定义为美人;还有一种广义的定义,则是把那些具有智慧、思想,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察言观色的美丽女性定义为美人。狭义对美人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停留在肤浅的外观和美貌上,随着时间的迁移,再美的容颜都会衰老,再美的脸庞都会爬上皱纹。相比之下,对美人广义的定义更加具有意义,这样的美人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美人不仅具有姣好的面容和美貌,并且还具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哲学,知书达理,活得通透明白。美人配英雄,不光只是美貌,而在于智者之间惺惺相惜的智慧和才能。

美人,在现实层面的一切社会关系之间,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人物和事物方面都有优质关联性。第一,美人的自然属性是先天的优质属性,从美人的基本定义可以充分地说明美人自然属性的先天性。因为美人的面容姣好、天生丽质这样的条件,这是天生的自然属性。而美人所具备的才情、思想、智慧则是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和培养而形成的社会属性。并且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美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她的社会属性也随之变化。第二,人的本质区别,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社会活动的差异,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则是社会关系的不同。美人在社会关系当中所呈现出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价值的不同,是其与一般意义上的美女本质上的最大区别。

美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不同,同样来源于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不同评价标准。第一,自然属性的价值观会带着对人性的批判意义去评价美人,例如,把抽象的、天赋的、先天性的一些特征作为美人定义的自然属性;第二,带着对道德评判标准来定义美人的自然属性意义,以“善”“恶”等道德层面的价值标准来进行评判;第三,对美人自身价值的评价作为社会属性的划分标准,例如,美人在实践活动中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了什么价值,创造了什么机遇,或者在精神和物质上自我贡献和牺牲了多少,并且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等。

虞姬和项羽之间的情感故事,凄美而决绝,被千古传颂,一个是盖世英雄,一个是才艺兼备的美人,他们之间是天作之合。项羽是典型的武人习气,性格暴躁易怒,虞姬则是温柔似水,对待棘手的事物和人,能够从容冷静,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她一次又一次地在项羽的身后为他分析时局现状,为他出谋划策,帮助项羽弥补其在性格方面的不足。项羽戎马天下,虞姬作为他的妻子也是跟着心爱的人四处奔波。项羽出征打仗的时候,虞姬就在军帐里等自己的英雄归来。期盼着他,等待着他,为他祈祷。项羽疲惫地回到军营,虞姬除了照顾他的生活,还会为自己的爱人舞上一曲。即便在紧张的战争时刻,在项羽心中也是有着许多温情。行军、追击,虞姬也要披甲跟着项羽上阵。我跟着你的时候,你一回头就能看到我,我没有跟随你的时候,你一回来就能看到我。在瞬息万变紧张的战场生活中,虞姬是项羽最后的弱点和柔情。虞姬满心满眼只是项羽,而项羽也是我见虞姬多妩媚,料爱妻见我应如是。妻子是他在只能坚强的战场上最大的精神支柱,最强的后盾。

英雄在征服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创意义的英雄总是伴着战争而产生。美人不辜负天赐容貌,在金戈铁马的场景意境中,伴着英雄成就了“倾城倾国”的声名。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均以战争开始,再以战争告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英雄爱美人,无可厚非。能否理直气壮,是爱美之士的智慧。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这样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三、英雄美人文化


战争催生了英雄与美人故事,也衍生出英雄美人文化。项羽以“破釜沉舟”之勇,逞“拔山举鼎”豪气,可谓是第一英雄。可是“尧尧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当《大风歌》吹过楚河汉界,在垓下设计了十面埋伏,一阙悲歌美人和之。美人血唤来了英雄泪,唤醒了义薄云天的爱。江山送给“刘三”(注:刘邦排行第三)吧,英雄随美人而去。英雄美人文化因为其不完善性遭遇到第一次否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火烧赤壁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雄姿英发的少年周郎,笑对铜雀台,载得小乔美人归。

南宋的半轮残月悬挂在水面上,咚咚的战鼓,震破长江。一对将帅夫妻“金山击鼓抗金兵”,韩世忠与梁红玉的英雄美人佳话随着江水万古流淌。

有人说,中国封建的最后一代是清朝。准确地说,清朝后面还有一个83天的“洪宪”王朝。为何只有83天?这是英雄蔡锷振臂“反袁”的结果。可是放虎归山、纵龙入海写就这段历史的却是英雄背后的美人小凤仙。

有战争必有英雄,有英雄不一定有美人,“英雄与美人”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每个时代都需要伟大英雄,因为这些英雄是推进时代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性主导因素。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古代的西方国家,或者说是今天的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旧离不开时代基础和社会背景之下造就的英雄人物。不需要历数他们的姓名,只需记住那长存乾坤的浩荡英雄气和永留人心中美丽的儿女情。

从古到今,“英雄爱美人,美女爱英雄”,这是亘古不变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观点和思想。英雄纵使再英勇威猛,即使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但是到了美人面前,英雄也会被唤醒内心的丝丝柔情。即使古代传统思想的价值观念当中,美人的社会地位也要高于其他女性的地位,因为人们赞美的不只是美人的外貌和形象,还包括了对女性思想和智慧的肯定和赞许。久而久之,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无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所谓“英雄与美人的文化”。女人如水,女人的温柔克制能够帮助男人化解很多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但是,如果仅仅把英雄美人文化定位在两性之间,那只是英雄与美人,没有“文化”。“文”是在精神层面的提升。“化”是在社会层面的普及。要完成这两个层面的变革,必须对狭义、局限的英雄美人文化进行再次的否定。

四、透过传统文化的Logo,看内涵实质的“和合”


英雄美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情,更是一种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层面的阴阳互补。春秋时代的《周易》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学说对应着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阴和阳的字义是对立、阴阳的词组包含统一,阴阳是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一种划线或细分,两者相对呼应。阴阳、正负、刚柔、日月、山水尽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畅游。山水相依才能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山环水绕,山与水总是紧密相依的,山无水则不灵秀,水无山则不浩荡。世界本就是这般神奇,万事万物只有阴阳和合才能天长地久。

《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是阴和阳。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少阴、少阳是两仪之间的过渡带,它的表现形式则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我国传统哲学当中,较为推崇的是“中庸之道”,并且“中庸之道”就是东方儒家哲学思想区别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典型特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当中,“中庸”占据着重要的思想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又是中国人从古到今为人处世的基本思想哲学。在《六经》当中,充分说明了“中庸”的思想价值,以及中国哲学宗教礼仪文化和中庸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儒家学说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从学术体系将其再次放大,讲究主客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思想。

以项羽和虞姬为代表的英雄美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上一帧亮丽的Logo,它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之后完成了新的肯定,就是奔向“和合”。从“一分为二”到“合二为一”,和合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及其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最具安全感的一个影响因子。这种影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它在根本上规范了当代中国人的思维和意识,使中国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现实支撑。“和合”以贯之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建构及其社会治理。和合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刘波,宿迁市宿城区图书馆馆员;李志宏,宿迁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为宿迁市旅游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