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精神坐标上的诗性扬州

2022-05-16    胡敏 王鹏 王璐 孔茜

如果说,文物可以拨开岁月的年轮,让尘封的历史可感、可触、可见,那么,延续千年的精神文化则是看不见的瑰宝,于润物无声中塑造着城市的气质与品格。

在扬州的千年文脉里,有春秋时建城开河的先民壮举、西汉时“正谊明道”的文化基因、唐诗里春江花月和二十四桥的浪漫旖旎、北宋时欧阳修与平山堂的风流蕴藉、明末史可法同梅花岭的忠烈慷慨、清代“扬州八怪”“扬州学派”的标新立异……

因为这些特有的文化基因,扬州就成了专家学者眼中的、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时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扬州就成了当之无愧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孟德龙 摄

孟德龙 摄

蜀冈之巅  春秋肇始 儒术独尊

万物皆有来路。扬州文脉的源起,还要从一条河说开去。这条河创造了一部“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扬州城市发展史,也奠定了华夏文明千年格局。

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是吴王夫差北上征战的重要水上运输线,他依傍邗城开掘的第一锹,也就成了日后那条交汇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脉——大运河的滥觞。因为大运河,与之共生的邗城——扬州便从偏僻的江南一隅,转变为影响千百年的区域中心与财富汇聚之地。

生生不息的运河水滋润了两岸的沃土,孕育了两岸的文明,扬州城的荣辱兴衰,泼墨挥毫般地写在了流动着的运河水波之上。

一位“吴王”把扬州从荒野带进了历史,另一位“吴王”则将扬州变成了繁华富强之地。刘濞(前215-前154),汉高祖刘邦之侄,其“西开铜山铸钱、东煮海水制盐”之举,使吴国成为西汉初期最富的一个诸侯国,国用富足,百姓无赋税。

刘濞又开凿运盐河(现老通扬运河),作为邗沟东支流,从扬州茱萸湾经海陵(今泰州)延伸至海边,将盐场所产食盐运至扬州,再通过大运河和长江运往全国,此举成就了扬州千年的盐运中心地位,也把扬州推进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发展高潮。

董仲舒像(清人绘)

董仲舒像(清人绘)

经济的繁荣,需要伴随精神和思想的提升。西汉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的大儒董仲舒,到扬州(时称“江都”)担任江都相,他在扬为官治学,推广发扬儒学,以“正谊(义)明道”的仁者思想教化人心。其思想令历代扬州人深为感佩,引以为豪。为纪念董仲舒而设的扬州董子祠、正谊书院、正谊巷、大儒坊等,至今都在传导着“正谊明道”的扬州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基因。

梦回大唐   包容开放 万千气象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是仅仅只有38年历史的隋朝缔造的,而扬州在此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里,不得不提隋炀帝。在历代帝王中,像隋炀帝一样与扬州有着密切关系的十分罕见。杨广一生在江都生活的时间有14年,即位前有11年,即位后3年多,而其在隋都长安(大兴城)、东都洛阳总居住时间不过4年。

隋炀帝即位前为晋王扬州总管,坐镇控制江淮的军事政治重镇,杨广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笼络人才、发展经济,为王朝的长治久安夯实治国之基。

杨广称帝后,不断给扬州以优惠政策。他开凿的大运河使扬州成为商贸中心、对外贸易的港口、人文荟萃之地,奠定了扬州为隋朝“三京”之一的地位。他在扬州10年的经历,启发他创设“试策”(考试取士)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历经千年影响至今。

承袭隋朝的基础,扬州的发展在唐朝达到极盛巅峰。依托大运河与长江这一黄金交汇点,扬州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成为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一益二”堪称盛世写照。

彼时的扬州城“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楼上望神仙”。扬州城里“十万人家如洞天”,扬州城外无数能人异士梦想着“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包容开放的扬州引得万邦来朝。十里长街,金发碧眼的贾胡、各色服饰的遣唐使摩肩接踵,运河岸畔,帆樯林立的舟楫、满仓待发的船队,扬州以博大胸襟容纳百川的同时,展现着国际级都市的万千气象。

一个自信的、开放的、包容的城市,必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让天下文士会聚一堂,竞逐风流。在中国诗歌鼎盛时期,最优秀的诗人群体与最繁华的扬州有了邂逅的契机。

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白居易、杜牧、温庭筠……有诗为证到过扬州的诗人,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

于是,“二分明月”成为扬州代称,“烟花三月”化为扬州名片,“二十四桥”赋予扬州诗意栖居的无尽遐想。一个城市的知誉度与诗歌如此密切关联,这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大约非扬州莫属。

鉴真,是扬州国际交往史的见证。12年间,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辛终获成功,被日本誉为“律宗始祖”“文化恩人”。

崔致远雕像

崔致远雕像

文化传播的根一旦扎下,自会向深延展。由隋唐及宋元,新罗人崔致远将儒家文化带回朝鲜半岛,阿拉伯人普哈丁则在扬州城里播下了伊斯兰文化的种子,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让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和扬州。

千秋文脉  精神高地 城市风骨

如果说,唐诗中的扬州风流蕴藉、风华绝代,两宋诗词中的扬州,则既能体现北宋和平时期的闲适安逸,又能感受南宋战乱之后的凄清寂寥。

北宋仿效中晚唐的行政制度,任命以王禹偁、韩琦、欧阳修、苏东坡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先后担任扬州行政长官,产生了著名的“文章太守”现象。欧阳修任期虽短,但营建平山堂,主持“平山堂之会”公事之暇,常于此举行雅集,遂令一抔之土成为一方胜地。

绘图:沈江江

绘图:沈江江

继之而起的明代郑元勋弟兄的“影园之会”“休园之会”,清代的“红桥修稧”和马氏的“邗江雅集”,程梦星的“筱园之会”,金镇、方浚颐的“平山堂之会”等一系列诗文酒会活动在江南,甚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流风余韵延至民国。自北宋以来,平山堂成为扬州的文化符号和精神高地,在文化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瘦西湖景区“四相簪花”景点

瘦西湖景区“四相簪花”景点

历史的长河,潮起潮落。在扬州,欧阳修“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迈洒脱,王安石、王珪、陈升之、韩琦“四相簪花”的传奇佳话犹在眼前,时间的年轮已转到姜夔笔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惆怅、伤感,辛弃疾“烽火扬州路”的悲壮、苍凉。

扬州的气质绝不只是文质彬彬,顽强抵抗、誓死不降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主义精神,一并构成扬州的风骨。

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纪念馆

两淮制置使李庭芝、扬州都统姜才在元兵的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以身殉国;淮扬督师史可法面对清兵的软硬兼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孤城喋血,扬州十日,这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最坚强的抵抗,充分体现了扬州人民敢于反对民族压迫的行动和愿望、勇于抵抗外侮的牺牲精神;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拒绝美国的面粉,宁可饿死,也不抛却气节……

标新立异  守正创新 各领风骚

还是依托历史赋予的独特交通地位,清代,扬州迎来历史上的又一次繁盛。

盐业的兴起,盐商的集聚,扬州好比王朝的“银库”。富庶的经济,让历史再一次重演,大批文士纷至沓来,文化发展又崛高峰。

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300年的“扬州八怪”,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并非只有8人,也并不是全部生活在一个时代,而是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分别为金农、汪士慎、李鱓、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华喦、高凤翰、杨法、李勉、边寿民、闵贞、陈撰。

既然“扬州八怪”有15人,为何古往今来,世人以“八”概之?其又“怪”在何处?追溯“扬州八怪”历史,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怪”来理解。

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

汪士慎《梅花通景屏》

汪士慎《梅花通景屏》

在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引领下,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个以“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自立门户的群体,虽被保守的时人称之为“八怪”,然而,各怀才艺,洒落放达,诗书兼通,关心民瘼,敢发心声的“扬州八怪”,却以他们的“标新立异”独领画坛风骚300年,至今仍是中国画风标一样的山峰。“扬州八怪”的艺术品格滋养着扬州人的审美,也成就着扬州城的气质。

此外,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以任大椿、焦循、汪中、阮元等为代表的扬州学派,学术成就同样影响至今。

作为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扬州学派学术渊源远师顾炎武,近承乾嘉学派的吴派、皖派两方面,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

扬州学派的前期学者在治学方法上较之吴、皖两派有很大改进,他们把辑佚、校勘、注释等研究手段熟练地加以综合利用,兼顾训诂与义理,解经更具精确性。他们不仅讲究贯通群经,而且追求经学与诸子学及史学的融汇,注重经世致用,为晚清经世派之先驱。

历史记忆  璀璨非遗 夺目明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贤创造性智慧的集中体现。作为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在2500余年发展和累积中,扬州还诞生了大量随处可触又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扬州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古琴艺术、雕版印刷技艺和剪纸)、国家级20项、省级61项、市级231项,非遗保护项目数量全省排名第2。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完整、传承良好、独具特色的扬州地域文化的代表。

古琴名家龚一在扬州市街南书屋国学馆演奏

古琴名家龚一在扬州市街南书屋国学馆演奏

以古琴为例。中国古琴艺术所追求的和谐,象征了文治的昌明,体现出历代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主张“海内为一家,南北无二派”,致力于传承性与开拓性并举的广陵琴派,在琴制、琴谱、琴人、琴论、琴社等领域都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此外,玉雕和漆髹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堪称生活实用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民歌、扬剧、木偶、清曲、评话、弹词等表演艺术源自民间,服务大众,富有地域色彩;造园、盆景以及淮扬美食、扬州“三把刀”等生活技艺,更是既与寻常百姓的吃穿住行息息相关,又彰显高雅精致的美学追求。

一个个非遗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串联起扬州文化的辉煌,沿着运河源源流淌,千年一脉相承。

作者单位:扬州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