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情概览 >>> 经济发展

经济

2024-03-20    

【古代经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今江苏地区就诞生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在中国现存第1部文献汇编《尚书·禹贡》中,今苏北等地的土壤肥力和田赋贡献率列全国中游,今江南等地排在最后。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兄弟从陕西周原迁到江南,建立勾吴国,徐国也从山东曲阜迁都泗洪。异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加速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崛起。徐国的偃王一度被东方各方国、部落拥为领袖。到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的冶炼及锻造业相当闻名。吴王阖闾筑邗沟北上争霸,使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统一全国后,随着铁器农具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今江苏地区与全国一样,经济呈总体发展的历史走向,同时也表现出历史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的自身特点。

西汉惠帝、文帝、景帝时期,是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高祖末年,吴王刘濞利用“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的有利条件,采铜铸钱,“煮海为盐”,国库充裕,遂在全境取消税赋,民间经济发展获得强大动力,国强民富,富可敌国(汉王朝),《汉书·枚乘传》称其“富于天子”。

东吴、东晋及其此后的宋、齐、梁、陈,相继在今南京建都,境内江淮和江南成为东南政治中心。六朝政权偏安一隅,江南地区得益于长江“天堑”屏蔽,数百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而北方陷入长期战乱,中原精英纷纷渡江南下,大部分定居在今苏南及其周边地区。中原人口的持续迁入,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也迫使人们开辟荒野、扩大耕地,在原有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都市。但同时,淮河流域由于处在南北争夺的交错地带,受到战争的反复破坏,生产力遭到极大摧残,经济发展逐渐落后南方。

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为江苏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广大乡村借水而兴,许多城镇因河而盛。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南北交通、经济、文化的枢纽,繁华程度在长江流域与成都并驾齐驱,谓之“扬一益二”。到了唐后期,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雄踞全国之首,成为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大都市,史称“天下之盛,扬为首”。安史之乱以后,五代十国纷争,北方战无宁日,江淮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再次推动江苏经济崛起,并逐渐发展为国家的财赋重地。《新唐书·权德舆传》谓之“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杜牧《崔公行状》谓之“三吴,国用半在焉”,苏州刺史白居易谓之“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

宋代范仲淹在今南通、盐城地区修建捍海堰,史称范公堤,使得农田和盐场免受海潮袭击。太湖地区兴治的圩田形成由人力控制的排灌体系,成为当时领先全国的旱涝保收良田。宋金对峙期间,北方人口又一次大规模南迁,为江苏经济带来第四次发展高峰,并最终超越中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镇,时有“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广为流传,后演变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在苏北地区,自公元12世纪末黄河夺淮入海,大片农田被淤埋,村庄被摧毁,水系被破坏,进一步拉大了与苏南地区的差距。

宋元之际,松江、苏州一带引进和推广海南岛种植木棉和纺纱织布新技术,促进苏南地区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元代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植棉中心和棉织业中心。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明代中后期,苏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进一步推动了江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明后期地域面积只占全国的0.33%、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85%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农业财政贡献率却达到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3.96%。其中,苏州府在洪武二年(1369)向朝廷缴纳的粮食占全国总额的11%,超过当年四川、广东、广西和云南四省的总和。迄于清代,苏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成为全国三大丝织业中心,扬州成为淮盐运销中心,无锡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江苏地区粮、盐产量雄居全国之首,田赋和盐税一度分别占全国的3/10和7/10。

【近代经济】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南京、镇江等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上海大量进入江苏腹地。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人士,在各地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大规模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热潮,江苏先后创办苏州洋炮局、金陵制造局等“洋务”实业。民间积极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先后涌现出南通张謇、无锡荣氏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集团,以及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煤铁大王、电器大王、颜料大王等一系列工商业巨头。

【现代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历经乡镇企业崛起、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创新驱动等几个阶江苏年鉴2023018段,实现“由农到工”“由内到外”的转变,开启“由大到强”的转折。到20世纪末,全省基本迈入小康社会,苏南部分地区在全国探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后,全省展开“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10.2%的经济总量。十年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2875.6亿元,迈上12万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2.8%;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4390元,增长2.5%。(苏鉴)

资料来源《江苏年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