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老宿迁的“身影”

2022-05-05    刘云鹤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年深日久且寥寥可数的部分原宿迁县老照片,时不时在“朋友圈”露相,这是十分难得且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然而由于数十年来的社会变迁,现在的年轻人对老照片中的影像可谓茫然不知。长此下去,这些老照片就失去其意义了。鉴于此,笔者与朱玉振、吴应宁、朱向东等诸位友人仔细辨认,对已确认的老照片逐一予以解读。

20世纪70年代宿迁县城区航拍图

      这幅图片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家航拍部门拍摄的《宿迁县城区航拍图》。现居住于宿城区的年长者,或能大体看出端倪:该航拍图正中明显宽阔的道路,是城区的主干道南北“幸福路”(即现在的幸福中路);该图最下边横斜的路是东西“黄运路”;黄运路与幸福路十字交叉处,是俗称的“转盘路”;右侧与幸福路相平行的南北路,是“东大街”;在幸福路左侧向东北斜的路,是“中山路”。中山路向北斜延至与幸福路会合处三角点的左侧,是“马陵公园”,其中黑团(松柏)拥立的白色竖条就是“宿北大战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沿三角点向南,幸福路西侧,区别于其他楼房的建筑是“宿迁会堂”;宿迁会堂西临中山路,是“宿迁县政府”所在地;宿迁会堂继续向南,是“邮电局”“红旗电影院”。图片中其他道路、房屋已分辨不清了。此航拍图定格了20世纪70年代宿迁县城区的规模,具有珍贵的存史价值。

老城墙、城门楼

        明万历四年,为避黄河泛滥,宿迁县知县喻文伟捐俸禄、筹钱粮,把从元代初期复立宿迁县建制,而在项羽故里附近建的宿迁县城,北迁到马陵山余脉灵杰山南坡,另建新城。明万历二十二年,知县何东凤亦捐俸禄、筹钱粮,把喻文伟所建县城的原土筑城墙,改建为砖砌城墙,自此宿迁县才有有史记载的砖城。考此照片当是宿迁县城的西城门楼和城墙。南城门紧邻“河清街”,东城门紧邻“东大街”,后开辟的纪念孙中山的北城门“中山门”是紧邻民居的。只有西城门“镇黄门”外是濒临黄河的野外,其南侧是“城汪”(因取土建城遂成汪塘,俗称“城汪涯”,后世填土改建为体育场)。此照片当是从西城门外向城门楼方向拍摄的,与实地相吻合,当是民国初期所摄。

东大街北首警钟楼

        原宿迁县城东城门外的“东大街”,长一华里许,是明万历四年县城北迁后所建的十四条街道之一。东大街历经清代、民国初期的逐年增建,成为宿迁最繁华的商业街。民国初期,为防土匪抢劫绑票,东大街商家集资,在沿街东侧五条巷口建木桩栅栏、过巷楼,在街的北、中、南三处设防,由商团人员值夜。尤在街北首建“警钟楼”(俗称钟炮楼)一座,作为“报警”之用,楼壁置数个对外枪眼,以俯察警戒外围。此照片取景是从警钟楼前拐向西边的“竹竿街”南端,向东拍摄的。照片正中、警钟楼前东侧是通向“下沟塘巷”的过巷楼,地面为不规则石板所铺。紧靠警钟楼西侧是“财神庙”,庙门上圆下方,庙门前的一对石狮,系从日军投降后毁坏的马陵公园里移来的,照片中的石狮尚依稀可辨。由此考证为1946年所拍摄。

“宿迁八景”之一马陵山玉虚观

        原宿迁县城北郊的马陵山玉虚观真武殿,始建于明代,院内中间有井一口。每年中秋夜晚,井水映月如镜,为旅游胜地。故宿迁第一部县志——明万历《宿迁县志》,记载其为“宿迁八景”之一“马陵秋月”。清康熙年间开凿中运河以后,在殿前两侧建东、西望河楼,东望中运河、西望古黄河。民国初期建马陵公园时,为纪念清末在台湾抗日名将杨泗洪,清初爱国女诗人倪瑞璇将玉虚观真武殿前的东、西望河楼,改名为“杨公亭”和“瑞璇图书馆”。加之马陵公园内的“一勺湖”等景观清幽宜人,游人纷至沓来,盛极一时。该照片当于民国初期至1938年被日军飞机轰炸之前所摄,拍摄者是从西南向东北仰望取景,摄影者姓名不知。

明清时期东大街店铺建筑原貌

        这是一张罕见的原宿迁县城东大街北端路东旁,明清时期所建的店铺照片。该店铺临近街北端财神庙、警钟楼,店铺北隔三四家东侧是“下沟塘巷”,南隔数家是“丁家银楼”边的“马家墓巷”。再向南,每隔数家依次是“合庆巷”(俗称“大巷口”)和“一人巷”,再隔若干家到该街南端的财神阁附近,街东旁是“安庆巷”。这五条巷道通往县城东郊民居。该街南端西旁是“水西门”,通往县城“南城门”外;街中部西侧是“鱼市口”,直通县城“东城门”内;街北端西拐有“打铁巷”,通往县城“北城门”外;街北端西拐向北为“竹竿街”,直通北菜市、校军场、敕建极乐律院的“南大门”。东大街是全县的商业中心,该街路面及店铺门前台阶用青石板铺满。两侧均是两层楼阁,一楼门市临街营业,都是活动板门;二楼仓库,木制围栏伸出晾台,围栏之上覆盖铁皮雨搭。此照片恰是整条街店铺的缩影。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古香古色,式样与此照片大同小异,堪与今苏州周庄相媲美。虽经历三四百年的风雨沧桑,店铺已斑驳老旧,但其风骨犹存。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店铺门市改为卖早餐的“豆浆店”,门前搭建遮挡风雨的小棚,是“炸油条”的地方,笔者年轻时经常路过此店,此照片大约拍摄于这个时期。这些明清建筑的遗存,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凋零,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了。

日军侵占期间的汪伪“县公署”大门

        1938年至1945年期间,宿迁县城被日军侵占,汪伪县公署“鸠占鹊巢”,强占原民国宿迁县政府办公处所。这是汪伪“宿迁县公署”两层楼衙门的照片,门上方交叉悬挂汪伪“五色旗”和日本“膏药旗”,顶上旗杆悬挂日本“国旗”。县公署楼房上下层有白色对联三副,联文看不清楚,无非“大东亚共存共荣”类的欺骗宣传语。1945年日军投降后,县衙恢复原貌。其址是在宿城区原老城内的东西“宣仁街”(俗称“礓碴下崖”)北侧,即今金港花园小区内。

皂河镇“陈家大院”

        原宿迁县皂河镇北端,京杭运河西岸,有一处清代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陈家大院”。据宿迁市龙王庙行宫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理德采访当地几位90岁以上老人回忆:清嘉庆年间,原籍山东武城富商陈永茂从在外地为官的“马老太爷”手中,购得皂河镇闲置的庄园(即“陈家大院”前身),后经陈家后人陆续扩建,建成六进院落豪宅。其显著标志是两座防卫贼寇的炮楼,计有楼房90余间,是典型的北方回廊式建筑结构。1938年日军侵占宿迁,陈家大院沦为日军宪兵队总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房产改造,陈家大院作为镇粮食管理所的仓库,院内的房屋进行了一些改造,后作为镇针织厂、福利厂厂房。20世纪80年代,院内部分房屋卖给了个人,整个院落被自然分割,建筑结构有所改变,房屋仅剩30余间。2004年,陈家大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陈家大院已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后于2011年被列入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由政府拨款,按照20世纪50年代粮管所改造过的房屋式样进行修缮;2013年,整修后的陈家大院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这两幅照片约拍摄于民国初期日军侵占宿迁之前,两幅照片左右连接起来,就是陈家大院第一进院落的建筑。由于时代变迁,原拍摄的陈家大院照片与现存的房屋格局有所差别。经与多位友人辨认,现存陈家大院第一进院落建筑布局和运河走向,照片与实地极为相似。由此断定,此照片确是当初皂河镇的“陈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