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地情研究

深耕地方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2-03-30    王志迁 纪莉莉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结合地方志和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分析地方志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加快地方志事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本文试图从江苏省地方志系统服务乡村振兴的做法中拓展服务空间,探索地方志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地方志必须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铸就文化之魂,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资政辅治参考,为乡村振兴提供教化育人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地情信息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地方志 乡村振兴战略 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与国史、族谱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是一方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内容涉及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具有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特点,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江苏省地方志系统认真落实《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切实担负地方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做法


用地方志全面、翔实地记录乡村发展变化历程,能更加全面地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民爱国爱乡的情怀,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存史、育人、资政”职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推动镇村志编纂,为镇村发展留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和行政区划调整,许多原始村落快速消亡。记录和弘扬乡村历史文化,守护乡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是地方志自身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村民内心的需要”。编纂镇村志,是保存乡村记忆的有效形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实施名镇名村志编纂工程,有序推进乡镇村志编纂。通过对编纂镇村志重要性、必要性的宣讲,及时提供业务指导,助推一批全媒体名镇名村志快速出版。现已编纂出版名镇志5部,如《东山镇志》《新坝镇志》《富安镇志》等;出版名村志5部,如《金村志》《姜杭村志》《花园村志》等。充分发挥名镇名村志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资源宝库作用,为乡村振兴的规划编制、风险防范、难题化解等提供参考。

2.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江苏省地方志系统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编纂出版专业志形成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成果。连云港东海县编修出版《中国东海水晶志》,为社会各界了解研究东海水晶和水晶文化提供资料文献和历史借鉴。灌南县编纂出版《江苏名酒志·汤沟酒志》为服务方志文化和酒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淮扬菜志》编纂出版,对提升淮扬菜在中国传统菜系中的影响力,提高淮扬菜在中华美食文化乃至世界美食文化中的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色志书编纂及相关的地情文章的撰写与发表,既丰富产业内涵、弘扬产业文化、促进产业推介,又让乡村产业振兴有“魂”、有“品”。

3.支持文化展馆建设,守护乡民精神家园。乡村历史文化展馆是留存地方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是乡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系统结合不同乡村的特点,积极参与村史馆、农耕文化馆等乡村历史文化展馆的规划建设,协助征集反映农耕文化,乡村历史的老物件、老照片,姓氏族谱印件等相关展品,指导布展策划,审核把关乡村历史文化展馆布展内容等,为展馆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服务。开展方志文化“进农村”活动,丰富展馆内容,方便群众查阅、了解地方历史。同时以乡村历史文化展馆为平台,同地方党委、政府一道组织群众实地参观、开展讲解宣传活动等。通过参与乡村历史文化展馆的建设与利用,为乡村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激发乡贤及乡民群众对家乡的热爱,达到推动农村发展、促进乡风文明。

4.积极资政辅治,为乡村振兴当好参谋。“地方志工作的重心是修志存史,但地方志的价值和活力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在于对历史智慧与文明的记述和传承,更在于育人与资政,在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系统依托自身优势,深化拓展乡村文化内涵和外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地情书籍和资政报告。如江苏省方志办组织“江苏方志大讲堂”走进窑湾古镇,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研究室研究员胡其伟,讲述窑湾古镇独特的商帮文化、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重温红色革命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分析窑湾兴衰的原因。胡其伟凭借着妙趣横生的语言风格、如数家珍的文化故事以及深厚的运河知识底蕴,带领观众走进窑湾、认识窑湾、读懂窑湾,感受积淀在古镇历史中的文化气息和人情之美。响水县地方志编纂《红色地标》《响水红色记忆》,为云彩村、丰华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提供思路;撰写《关于响水县高效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响水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等高质量资政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准发展方向、探寻发展思路贡献智慧。

二、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存在问题


2018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后,江苏省地方志系统服务乡村振兴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与乡村振兴实际要求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地方文化宣传保护亟待加强。目前,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在绝大多数乡村出现断层,能留住乡村文化记忆和美丽乡愁的符号的不多。一是对传统农耕文化认识存在偏差。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一部分年轻人认为传统农耕文化已不合时宜,传承保护意义不大。比如,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等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减弱,农村年轻一代对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等没有兴趣甚至毫不了解。二是传统价值观及传统美德意识淡化。新时代农村青年普遍忙于致富奔小康,无意对“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等传统价值观及传统美德弘扬。三是乡村文脉的传承发展缺少载体。民俗、民间技艺表演缺乏舞台。传统民间技艺如农村柳编、草编、根雕、刺绣等因为枯燥、难学、发展前景不乐观等而很少有人愿意从业,随着老一辈民间传统艺人的离世,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技艺会逐渐消亡。

2.农村文化产业品牌意识滞后。农村文化产业不同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它是在我国特定社会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带有很强的中国经济特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产业越来越得到重视,但由于早先对乡村文化的研究有限,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并未形成系统化。文化产业不同于商品制造产业,其对于品牌要求较高。总体来说,乡村文化企业仍缺少产权意识、创新意识和营销意识,品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叫得响的企业与品牌,可以说地方独特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农耕文化、丝绸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丰富,由于缺乏深度挖掘和传承创新,难以形成深受人们欢迎的地方文化衍生产品,同时,产业中文化润色也不够。绝大部分产业未能植入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产品缺少文化附加值,难以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名特优新”的形象。

3.乡村文化振兴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是部分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党委政府眼光仍然局限于单纯的发展经济上,个别地方农村文化场馆甚至没有提上日程。二是地方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存在制度性障碍。政策配套不足导致地方文化对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够,城市工商资本对农业农村投入意愿仍然不强;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和方案,但具体到县乡一级还缺乏制度安排。乡村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缺乏政策支持引导,地方志办对村史志馆建设支持不够。三是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四是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受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冲击,乡村传统道德观念逐渐式微,部分群众主体地位缺失,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不足,村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缺乏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4.地方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文化涵盖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等方面,乡村作为中国的根柢,它所孕育出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挖掘研究价值。农村文化资源是一座宝库,而地方志部门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极度短缺,导致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因而缺少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条件。当前乡村文化产业整体呈现规模小,产业弱,布局分散,造成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农村文化行业大多以个体为单位,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易平台自产自销一系列文化产品,大多未形成标准化的规模体系;二是文化行业起步晚、发展缓慢,难以组织起专业文化产业团队;三是农民大多将制作文艺产品作为副业,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原材料采购、货物运输、产品销售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国本土传统文化所能提供的消费品明显存在供需严重失衡现象。

三、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1.地方志必须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铸就文化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唯有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才能为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安放绵绵乡愁、铸就文化之魂。地方志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是承载乡愁乡恋、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是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的新引擎。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也说:“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地方志,无论从它们的广度来看,还是从它们的有系统的全面性来看,都是任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地方志对民族记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地方志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记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地方志部门充分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才能使乡村振兴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

方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发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脊梁作用。“如何开发好、利用好方志资源,围绕让地方志为经济社会服务开拓创新,让地方志接地气,让方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时代课题。”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事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突破自身局限,关注教化育人开办“江苏方志大讲堂”,让寻常百姓了解地方志,提升乡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乡村文化领域的发展。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了解一地的发展历史,立足历史,科学地可持续推动乡村建设,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振兴。

2.地方志必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资政辅治参考。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资料文献,是前人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结晶,具有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曾说:“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目标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内容包罗万象的地方志,能让人们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系统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了解一个地方的方方面面,能帮助乡民在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守住精神家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资政建议和建设参考。“江苏方志大讲堂”走进项王故里,现场探究项羽的诚信精神,与宿迁的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建设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地缘关系和人文精神,为弘扬宿迁英雄文化和诚信文化,提升宿迁地域文化影响力提供资政辅治参考作用。

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同时,许多乡村也转为城镇,逐渐消亡。因此,记录乡村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优秀的乡村历史文化,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发挥地方志的记录作用,从而传承乡村文化,为村民守住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能培育村民爱国爱乡的情怀,提高其精神文化素质,进而提升文化自信。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生长衍息之地,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本原就在乡村,因此建设乡村地方志事业,传承发展乡村历史文化,解决现在乡村文化建设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乡村整体的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发展地方志事业,针对乡村振兴发展特色志、摄影志,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留住乡村民俗、特色文化,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涵养支撑。另一方面,利用摄影记录留住乡村民俗,利用特色志传承开发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让乡民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不忘来路,也能吸取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培养自身文化自信水平,以清醒的头脑应对当下。同时,影像志的利用,改变了文化的载体和传承的形态,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让乡民更有兴趣了解地方志,传播地方文化。生动直观地记录乡村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扩大地方志的受众范围,更能有效地弘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3.地方志必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教化育人平台。“爱国之道,始自一乡。乡土教育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习经历,培养社会探究能力,激发青少年爱家爱乡爱国热情,培育社会责任感,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教化育人是地方志重要功能之一。地方志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为乡村教育和繁荣乡村文化等提供教化育人的平台,实现以文化人。教化育人是地方志重要职能之资治探索一。地方志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为乡村教育和繁荣乡村文化等提供教化育人的平台,推动乡民实现对乡村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乡土人才、培育新乡贤、吸引人才回流,最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具体做法是:一是培育新乡贤。在传统社会,乡贤因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被政府和民众推崇爱戴,历代地方志书对乡贤都有详尽记载。随时代变迁,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桥梁、以乡村为空间的乡贤文化仍历久弥新。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作用,对于构建乡村治理理念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培养本土人才。近年来,响水县地方志系统深入实施方志文化惠民工程,让地方志中记载的文化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惠及普通群众,增强乡民文化认同和乡村凝聚力,培养本土人才。多次到对口帮扶的响水镇潘庄村开展结对慰问,向大有镇中心小学赠送《响水县志》《响水方言民俗》等特色地情书和《江苏省地方志》《世纪风采》期刊,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增强青少年对灌河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以培养乡土人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开办方志大讲堂。丰富文化传播方式,有针对性地结合乡村群众的文化水平及喜好特点,让高雅文化走进乡村,融入百姓的工作生活,从而激发乡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内在动力。发挥优秀学者的引领作用,拉近乡民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乡村百姓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认同,促进乡村文化的多样性,激发群众的创造力。“江苏方志大讲堂”走进“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称的无锡,开讲“历史大视野下的无锡运河文化”,为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解读千年运河的无锡密码,起到很好的教化育人平台作用,值得基层地方志部门借鉴。

4.地方志必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地情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加速了信息应用的推广,民生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因此,地方志部门必须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加快创建地方志数据库的信息平台,早日将已编写成册的地方志转化为信息,录入各地图书馆或方志馆系统中,通过数据库平台实现资源的公开互享,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转化成数据信息,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信息化优势。这样不仅能高效便捷地让广大人民群众接触到优秀丰富的地方志文化,同时利用现代技术也能节省成本扩大地方志传播范围。

国家图书馆目前已将6000多种方志录入方志数据库;爱如生公司制作的“中国方志库”收录汉魏至民国时期历代方志类著作1万种,图片超过1000万页;“中国数字方志库”收录1949年以前地志类文献约1.2万种,影像数据超1000万页,全库实现网页式阅读。此做法基层地方志部门可以效仿,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乡村振兴政策提供精确的信息支撑。具体的做法:一是“活”化典籍。把传统平面纸质媒介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典籍转化为数据,运用计算机三维模型、VR等技术,实现对乡村地形、文物、古迹等全方位地展示风貌。让传统方志典籍活起来,方便使用和推广。二是共享资源。随着数据库资源运用日益广泛,可推动一方文化与全国数据库互联融合,实现资源互通共享,起到扩大受众范围、降低宣传成本、提升地方志服务效果的作用。三是开发地方志智能终端。把地方志文献以电子图文、影像、语言等数据信息集成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个图标上,为群众获取地情资源提供更广阔的途径。四是普及扫码功能。把志书中记载的文化古迹、民俗活动等乡村旅游信息,制作成二维码附在相应的地方,方便游客快速查阅该旅游产品最系统、最权威的资料。

地方志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等功能。作为民族文化命脉的重要载体,理应发挥脊梁作用。然而当前,其育人、资政等功能有待进一步彰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功能有待深入挖掘。本文所阐述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途径,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广大地方志工作者重视方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作者简介:王志迁,响水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纪莉莉,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机关党委三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