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互联网思维与方志运用的活态化

2022-05-16    毕雪莹

当今我们身处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是帮我们打破了思维定势,让我们学会从崭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几乎所有传统产业在这个时代都面临着用互联网思维与时俱进进行升级的问题。地方志作为地方传统文化,同样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重视与数字化新时代的种种特点相结合,实现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互联网应用上的活态化,让志书真正“活起来,立起来,热起来”,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思维的若干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互联网的本质是互动、互联,“联”即“连接”。互联网3.0,意味着互联网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计算机为主,通过有线网络进行连接,这叫有线互联网;第二阶段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媒介,通过无线网络进行连接,这叫移动互联网;第三阶段叫无限互联网,未来遍布我们周围的将是各种各样的网络终端,例如可穿戴设备,那时手机将变得不再重要。这些无所不在的网络终端,会通过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将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无限地连接起来。

如今互联网所具备的开放、创新、效率等特点可以为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改变,我们需要的是将互联网思维引入传统产业,用互联网升级传统产业。互联网3.0思维,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

(一)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互联网经济是典型的体验经济,说白了就是用户感受说了算。

1.得用户者得天下。当我们的产品不能让用户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不能和他们连接在一起,你的产品必然是失败的。腾讯、百度、小米,莫不如此。事业要想做大,就必须抓住用户人群。

2.用户体验至上。好的用户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能够让用户有所感知,并且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带来惊喜。

3.兜售参与感。用户参与活动,或参与优化体验或投票,参与传播,我们需要的是粉丝,而不只是用户,因为用户远没有粉丝那么忠诚。用户决定最终的趋势。

(二)简约思维

在产品规划和设计定位中,要力求专注和简单。而对于产品设计,则力求简洁和简约。简约,意味着人性化。

1.大道至简。从用户行为看,用户的选择太多,选择的时间太短,耐心越来越不足,转移成本太低(线上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所以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简约即看起来简洁、用起来简化、说起来简单。

2.专注,少即是多。专注就是少做点事,或者说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少就是多,意味着专注才有力量,专注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是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在无限的信息中攫取有限的注意力,就要求我们的产品对于用户而言,必须能够“一击即中”。

3.简约即是美。简约是一种审美观,外在部分,要足够简洁;内在部分,操作流程要足够简化。简约意味着人性化,是人性最基本的东西。人性都是懒的,你能让我少一步,我就更愿意用这个产品。微信的摇一摇是个以“自然”为目标的设计。产品界面足够简约,没有任何按钮和菜单,也没有任何其他入口,只有一张图片。“抓握”“摇晃”,是人在远古时代没有工具时必须具备的本能。

(三)极致思维

极致就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超越用户预期。只有极限思维,才有极致产品。

1.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才会让人尖叫?就是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尖叫是用户口碑,尖叫的背后是超越预期的用户体验。

2.极致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就是匠人精神的代表,他每天早上6:30发微信语音消息,且每段都是60秒,为了做到形式上统一,每次录十多次才能录成,这就是一种死磕精神。这种死磕就是为了唤醒尊重。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过剩的时代,是一个用户主权的时代,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不对称,使得用户的转移成本非常之低,只有好的体验才能真正黏住用户。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比如IM(即时通信)工具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腾讯的即时通信工具QQ是造就腾讯帝国的基石。由于为用户提供了极致的用户体验,在中国打败了有着微软高贵血统的MSN。

3.超越期待,极致就是超越预期。比如“海底捞”顾客等位时,送出免费饮料小食、免费做指甲和擦鞋等,这些都是超越期待的服务。

4.同理心。真正超越用户期待的服务,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换过程。彼此尊重、彼此需要、彼此平等,非常重要和难得。进入并了解用户的内心世界,彼此可以感同身受的心。

(四)迭代思维

传统企业需要一种迭代意识,乃至实时地把握用户需求。

1.小处着眼,微创新。进入“微”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信息迅速流动更新,人们比较难沉静下来去琢磨和学习一个复杂的工具,阅读一篇冗长的文章;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我们的时间更被碎片化,相应的“微”产品就大行其道,微博、微信、微拍、微视等,“微”成了日常生活的主流。连我们的创新也要具体而“微”。我们的产品可以不完美,但只要能从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众多的“微创新”可以引起质变,形成变革式的创新。

2.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是一种力量。快速迭代,是针对用户的建议最快速度进行调整,融合到新的版本中。对于互联网时代而言,速度比质量更重要,用户需求快速变化,因此,不追求一次性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通过一次次的迭代让产品的功能更加丰满。在互联网领域,速度就是生命。互联网时代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

(五)流量思维

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模式,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流量,包括注册用户数量,活跃用户数、用户访问频率等。一个注册用户1000万的互联网产品,没有任何盈利,就可以估值数亿美元,在互联网领域是常有的事。在用户数量、活跃度这些指标的背后,是对用户注意力的一种占有。

1.流量的本质是用户关注度。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何在无限的信息中攫取有限的注意力,是注意力时代的核心命题。像马云等都在通过出席各种活动、参与各种演讲,来抓取受众眼球,不仅省了广告费,还带来了大把的流量。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必须具备流量经营的能力。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机会思考后面的问题,否则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c0b383bf-4133-4a3a-addd-7638894ca34c.jpg

“唯有读志·方知中国”数据库

2.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冰在超过0度之后就化成了水,水在超过100度之后又变成了水蒸气。临界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达到了临界点,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只要用户活跃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产生质变。QQ从一个聊天工具先是变成一个社交平台,再成为一个媒体巨头,然后变成了一个娱乐帝国;十年之后,同样是在腾讯,微信又一次从一个工具变成了社交平台,然后又成了一个媒体平台、产品客户平台,之后又成为游戏平台,然后增加了支付,突然成了无所不能的交易平台,开始触动了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的奶酪。

(六)社会化思维

1.在社会化商业时代,用户以网的形式存在。社会化媒体是互动式在线媒体的总称,本质是“用户即媒介,用户可参与和用户创造内容”。所谓社会化思维,是指组织利用社会化工具、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网络,重塑企业和用户的沟通关系,以及组织管理和商业运作模式的思维方式。

2.社会化媒体,重塑企业和用户的沟通关系。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特征是人基于价值观、兴趣和社会关系链接在一起。公司面对的用户是以网状结构的社群形式存在的。社会化媒体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是自媒体”。

(七)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的价值不在大,而在于挖掘和预测的能力。大数据思维的核心是理解数据的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创造商业价值。数据资产成为核心竞争力,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

1.数据资产成为核心竞争力。用户在网络上一般会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甚至是核心资产。互联网公司,本质都是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是典型的“数据驱动”型企业,亚马逊、谷歌和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腾讯,都是非常典型的数据公司。百度拥有两种类型的大数据:用户搜索表征的需求数据,爬虫和阿拉丁获取的公共Web数据,阿里拥有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还通过投资等方式掌握了部分社交数据、移动数据,腾讯拥有用户关系数据和基于此产生的社交数据。所以说BAT都是“大矿主”,坐拥数据金矿,但矿山性质不同。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2.大数据驱动运营管理。大数据时代,企业战略将从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海量的用户访问行为数据信息看似零散,但背后隐藏着必然的消费行为逻辑。大数据分析能获悉产品在各区域、各时间段、各消费群的库存和预售情况,进而进行市场判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产品和运营的调整。

(八)平台思维

1.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的,资源共享、能够实现共赢的、开放的一种生态系统。

2.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未来商业竞争不再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肉搏,而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甚至是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战争,单一的平台是不具备系统性竞争力的。“平台生态圈”不单是构建起一个平台,而是以某个平台为基础,营造出为支撑平台活动而提供众多服务的大系统。由于人们有群居和安全的需求,生态圈最早建立在用围墙圈起来的城市上,我们管它们叫“罗马”“京城”“XXX生态城”等。由于人们有消费购物的需求,生态圈建立在特殊设计的大卖场或购物中心上,我们管它们叫“沃尔玛”“家乐福”“万达”等。由于工业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信息处理与交通的需求爆发,后来这个系统也可以建立在某个硬件厂商上,我们管它们叫“IBM”“福特”“丰田”等。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种功能软件应用的需求爆发,这个系统也可以建立在软件公司上,我们管它们叫“微软”“安卓”等。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比价、社交、便利等需求的爆发,这个系统可以建立在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上,我们管它们叫“阿里巴巴”“腾讯”“淘宝”“京东”“携程”“Google”“亚马逊”等。所有平台生态圈都是建立在更好地满足当前时代的多方需求的基础之上。

(九)跨界思维

互联网网状联结的技术特征是没有边界的,所以说互联网是一种天然的无边界存在。第一个是产业层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平台型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的发展,使得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我们很难定义阿里巴巴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即产业无边界。第二个是组织层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虚拟化组织的增多给传统的组织管理带来了挑战,组织的边界不再那么明显,即组织无边界。第三个层面,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总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便捷和迅速,大大消除了信息不对称,使得我们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跨界的知识储备,产品经理之类的跨界人才成为各大企业竞相追逐的对象,尤其是能够跨越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两栖人才,更是不可多得。

1.互联网企业的跨界颠覆,本质是高效率整合低效率。最彻底的竞争是跨界竞争,你认为收费的主营业务,一个跨界的进来,免费,因为人家根本不靠这个赚钱,你美滋滋地活了好多年,结果到最后不知道怎么死的。比如三大电信运营商不会想到会被QQ、微信搅得天翻地覆。

2.寻找低效点,打破利益分配格局。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去颠覆传统行业?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原来的利益分配完全打破,甚至颠覆。只有这样思考,才能重新定义一个行业,你才有机会。

3.携“用户”以令诸侯,敢于自我创新、主动跨界。再不改变,我们就老了;再不创新,组织就老了。

二、传统地方志在应用上面临的困境

如今地方志在应用中面临着应用群体相对集中、优质资源未能充分服务社会、资料数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闲置等问题。

(一)应用领域的问题

在历史方向指引下,地方志现仍保持着“官书”“地情书”“工具书”这三大基本性质。从积极的一面看,这对其应用功能提出了高要求;但另一面,它们也导致地方志与广大民众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地方志的应用群体仍集中于政府行政部门或学术研究机构。地方志为更好地服务本地区政治经济活动,在内容上以对本地区各类信息资料的综合汇总与整理汇编为主,比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确实缺乏吸引力。使用者们多数只在需要具体资料时才会主动查阅地方志,这限制了地方志的应用范围,也令其不易拓展,长期以来仅作为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或学术研究的参考援引,并未向人民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深层次渗透。

(二)传播媒介的问题

就传播媒介而言,传统地方志工作主要以纸、笔为媒介,以书本、报纸杂志为载体记录、传播、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在空间和时间具有滞后性与局限性。近年来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发展,各类相关自媒体遍地开花,但多停留在对纸质文本的“搬运”。读者须面对庞大信息量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地方志依旧是不易阅读的厚重文本,不符合当代社会快节奏的阅读习惯。查阅者对从地区综合信息中筛选小部分所需信息有抵触情绪,趣味性不足也是阻碍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拦路虎”。传统传播媒介使地方志常给人以陈旧之刻板印象,难以吸引读者主动阅读与养成用志习惯。

(三)服务对象的问题

从服务对象看,地方志与国史、家谱同为我国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但就应用而言,国史作为“正史”多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历史发展脉络;家谱为民间宗族关系的重要象征,长期为宗族家庭所重视,是连接民间社会情感关系的纽带;地方志介乎二者之间,是服务于地区的资料性文献,既微观也宏观。这要求地方志在应用上不仅要能够服务地区宏观发展的需要,为各类活动提供详实准确的资料,也应向社会微观处渗透,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知识需求和情感需要。但如今地方志在应用上仍从宏观板块出发,以服务地区行政为主要目的,突出经济而人文气息不浓,与群众有距离。尤其对于部分民俗活动组织形式的记录、民间信仰流传的记载不够详细,对民间活动的记录不够完善,使地方志在“庙堂”之下缺少了一些“烟火”味道,这对民间活动的组织者与负责监管的相关政府部门而言显然不是好事。

三、互联网环境下地方志的应用活态化

(一)灵活的形式

长期以来,地方志多以整本的纸质书籍作为存在的主要形式,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如今多以精装本进行出版。精装本的地方志,充分展现出其厚重深沉、内蕴丰富的特质。但信息技术在传统印刷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进步,甚至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伴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当代人的阅读习惯逐渐从整体阅读调整为利用生活碎片时间阅读,这一变化使人们对阅读提出了简明、易读、迅速的新要求。长篇大论不但难以唤起读者兴趣,甚至招致排斥。故地方志想吸引读者,大可顺势而为——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新形式。顺应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保留历史脉络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将志书化整为零,也呈相对碎片化的状态。

其一,文本上的变形。对地方志文本进行剪裁,使其能更具针对性地提供参考;抑或是引用地方志内容配合时事热点;还可同直播或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模式结合,定期推送一部分本地区的地方志知识。如此一来,将地方志调整为相对碎片化的信息,既为本地区提供了传媒上的助力,也将地方志融入读者感兴趣的热点中。

其二,表现上的变形。地方志是资料的汇编,信息的综合。换言之,那些文本之外的,如短视频、漫画、纪录片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显然也可成为地方志形式变化的方向。因此,地方志的活态化应用的前提必须拥有和吸引使用者。从源头来看,要让使用者有意识使用方志的前提,必然是地方志自身形式需具备专业性以外的新优势,即便捷明晰,润物无声。

(二)生活的传播

在当今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中,传播的媒介早已不只是传统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无线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地方志的传播不能仅仅通过纸媒,更应结合互联网、手机进行传播,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应用作为信息载体,扩大传播的规模。如今真正的问题并非是如何将地方志与新传播媒介结合,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新传播媒介让人民群众接受地方志,进而培养用志习惯,这才是当务之急。对此需发挥以微信公众号为典型代表的传播媒介所具有的灵活便捷、图文影音全面结合、评论交流互动等新优势;在数字化传播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传播,让地方志以更具“泥土味”的形式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圈中。一方山水刻录出了独属一方的志书,代代流传的乡土情怀始终蕴含于字里行间,从山山水水中化出的地方志在存史资政外更有教化作用,可为特殊的民间节日、祭祀等提供历史资料支持,为文旅活动提供宣传介绍,为学校教育提供地区历史知识等。将地方志化以形象化的活动传播,真真切切,生动可感,也符合人民对乡土自然而生的情感。透过地方志体会地方情,才能让地方志始终活跃于人民群众心头。

(三)活性的服务

地方志服务上立足于本地区,从地区特点出发,要为政府机关与研究机构服务,更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真正走向大众生活,鲜活起来,有趣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服务活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群众知用、善用、惯用地方志。换言之,要引导群众把它用好,在普及中逐步求精求深刻。这个普及过程,就是地方志内外变化与引导使用相结合的二元过程。先树立“方志可用”的观念,引导群众了解地方志能在其工作生活中提供资料参考,是有用的。志书若得不到读者的正确认知,必然不会被广大人民接受,遂为遗珠。先把观念上的问题给解决了,再一步一步地推动社会思想层面上的变化,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范围。接下来就是“善用”“惯用”。“知”是培养兴趣,“善”是教会方法,“惯”是留住用户,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惯用”。这样的三步环节, 能够由浅到深地培养一批地方志的惯性用户。从这个角度看,所培养的使用者们带来的大量数据流量资源,会在无形中强化地方志的影响力。

(四)活跃的内在

一旦内在的活性充分激发,无疑将彻底联通形式、传播、服务三个领域,促进修志、读志、用志、管志等内在关系相互活跃,展现地方志这一古老文化的勃勃生机。近年来,不仅有实体化方志馆,如国家方志馆、北京市方志馆,也有数字化的平台建设。方志馆的出现,是地方志内在活力充分发挥的体现和形式、传播、服务充分结合的产物。同时,目前各大方志馆不断推动数字化检索与平台建设,力求在实体建筑基础上打造“不受访问时问、空间限制,能为读者实时提供内容查询、书目检索、全文阅读、版本校勘、网上借阅、新书推荐等多样化服务”的数字化方志馆。以上两方面的建设,不仅能够更为完善地发挥其存史的重要作用,也能以“传统书籍+数字化”展示的方法宣传地方志,提高全社会对地方志的认识与理解。

四、地方志互联网活化应用案例:“唯有读志·方知中国”

2017年,“唯有读志·方知中国”万方数据中国地方志服务系统(https://fz.wanfangdata.com.cn)正式发布,该数据库以知识发现和知识挖掘为设计思想,同时结合GIS技术,全面系统整合我国现有新旧方志文献资源,给用户提供数字化、可视化、时空一体化的互动体验。平台资源内容纵贯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横及社会各个门类,从历史到当代,从政治到经济,从自然资源到人文遗产,是国内第一个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资料全面、可多角度检索的中国地方志知识资源总库。至2021年3月,该平台已有6000余册地方志。

“唯有读志·方知中国”数据库整合新、旧方志资源独特,提供了强大、实用的导航功能和多角度检索功能,检索结果可进行多样化展示。其中,多角度的检索包括整书/条目一框式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其可检索的字段包括志书题名、条目题名、正文内容、关键词、编纂人员、编纂单位、出版单位、出版日期。地图导航中,提供新旧方志地图导航和地图检索功能。在地区/专辑/年代导航中,旧方志提供地区导航和年代导航功能,新方志提供地区导航和专辑导航。在整书详情页提供志书条目目录,提供书内检索功能。在阅读页提供地方志条目目录,点击可阅读相应章节。

这套系统除了中国地方志数据库外,通过方知中国微信移动端还可以实现手机访问。

(作者简介:毕雪莹,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