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高朗亭:从扬州走出的中国京剧奠基人

2023-01-13    魏怡勤

徽班,即徽人之戏班,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在此过程中,著名艺人高朗亭功不可没。

扬州,南方戏曲中心

在清代中叶我国剧坛上,除了昆曲之外,民间的地方戏曲开始兴盛,如梆子腔、秦腔、徽调、楚调等,逐步形成花部(也称乱弹,指民间戏曲)与雅部(指昆曲)争胜的局面。当时戏曲演出活动的中心,北为北京,南为扬州。特别是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之处,商业发达,当时又是盐商聚集之地,各地戏曲艺人纷纷流向扬州。

徽班在京演出盛况

徽班在京演出盛况

从1751年起,乾隆帝曾先后六次下江南,扬州一带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纷纷向皇帝献媚争宠。他们不惜重金,大兴土木,依山傍水建造起一座座美丽别致的湖滨园林,形成扬州北郊著名的二十四景。扬州富商素有蓄养戏班的风气,他们将组织戏曲演出作为迎驾活动的一个内容,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戏曲的发展。据史籍记载,在迎驾时,扬州戏曲演出极其兴盛,即使平时城里城外的“堂戏”“台戏”“大班”等,各种演出也频繁不断。

高朗亭其人

高朗亭,艺名月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城,清代徽班戏曲演员,工花旦。他演唱二黄调非常出色,扮演的各种妇女形象生动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弘历80寿辰,高朗亭应聘率班从扬州出发到北京献艺,更其班名为“三庆”,在演出过程中,三庆班高朗亭在曲腔上兼收兄弟剧种优长,诸腔并奏,使二黄调的曲调更加优美动听,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这对于后来京剧音乐和唱腔影响极深。

乾隆观戏图

乾隆观戏图

高朗亭还广征博采昆曲、京腔和梆子腔等南北方剧种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徽剧的表现形式更为完整,演唱手段更加细腻,徽剧逐渐形成了具有“四功”“五法”等综合艺术特点的优秀剧种,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戏曲艺术,也为日后京剧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其间,高朗亭始终居领先地位,被誉为“京都第一”。

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个著名徽班的合称。徽班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浙诸省,尤其在扬州地区,更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朝廷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2016年8月18日,经过3年的原址重建,有着220年历史的三庆园在前门外大栅栏街18号重新开园

2016年8月18日,经过3年的原址重建,有着220年历史的三庆园在前门外大栅栏街18号重新开园

清廷最高统治者喜爱戏曲,凡皇帝、太后祝寿等都要举行庆典演出,已成惯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天,为庆祝乾隆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祝寿演出的规模盛大,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梁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其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三庆班进京,原本只为进宫祝寿演出而来。由于徽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整个舞台演出新颖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而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三庆班演完祝寿戏欲罢不能,就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演出的过程中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三庆班的演出轰动京师,不仅打破了昆腔长期独占京都剧坛的局面,还引来了“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的相继进京,合称四大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开始了京剧的孕育期。可以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这一里程碑事件,揭开了中国京剧史的序幕。(图片供稿:魏怡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