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海陵“声伎甲江南”

2022-06-13    钱成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泰州地区戏曲活动更趋繁盛,戏曲活动也开始由街头露天演出逐步向堂馆,甚至文化家族家庭内部延伸。这期间,先后出现了泰州俞氏、泰兴季氏、如皋冒氏、兴化李氏、如皋黄氏等享誉全国的文人家班。孔尚任曾盛赞清初泰州城内俞氏家班“声伎甲江南”。

值得一提的是,泰州俞氏家班“灯舞”表演曾对其后扬州盐商家班“昆曲灯戏”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并进而推动“昆曲灯戏”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使得清中后期全国范围内的昆曲及乱弹表演中,曾大量使用“灯舞”。

对于俞氏家班“灯舞”的演出效果,孔尚任曾有诗赞曰:“此时看灯不似灯……何况舞灯胜舞剑。”

由孔尚任所言,可知俞氏家族文人正是看惯了“开元协律旧法曲”,因而努力改革创新戏曲的表演模式,让家班在演出时“改妆令作春灯舞”,达到“何况舞灯胜舞剑”的表演效果。因此,俞氏家班演出时的“灯舞”,乃是该家班的首创,演出场面宏大、舞台实景布置、演出效果极佳,得到了当时观演文人的高度肯定。

俞氏家班“剧舞合一”的形式,一方面是传统戏曲载歌载舞体例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多达百人的大型歌舞,也反映了俞氏家班主人兼导演俞锦泉对戏曲舞台表演的宏观掌控能力。此外,俞氏家班女演员“灯舞”,根据孔尚任所言,首先在舞台上布置花费巨大的“灯彩”,同时演员须具有一定杂技水平,才能做到“忽而金蟾喷彩虹、忽而青天灿银星……”“书法悟在公孙娘,何况舞灯胜舞剑”这样的演员表演基本功要求,已突破传统意义上对昆曲演员素质的需求,开创后世京剧“刀马旦”之先河。

其实,清代泰州文人家班和文人剧作中的舞蹈并不鲜见,如仲振奎、黄振的剧作《红楼梦传奇》《石榴记传奇》中,均多处专门设置了场上演员的舞蹈表演。但俞氏家班的“灯舞”,却以演员众多、场面宏大、动作复杂、效果突出而为时人所称道。这既反映了俞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可见以俞氏为代表的泰州文人家班表演的改革创新,演出中极为注重演员阵容、舞台布置和舞蹈动作等带来的演出效果,已突破了明代文人家班“小伶唱曲为乐”首重声腔的演出体制,向具有一定商业演出职能的职业班社转化。

泰州俞氏曾在宅内渔壮园开池蓄水、建舫造亭,供演剧之用,图为后人在凤城河畔仿造的渔壮园一角

泰州俞氏曾在宅内渔壮园开池蓄水、建舫造亭,供演剧之用,图为后人在凤城河畔仿造的渔壮园一角

从俞氏家班的表演形式,也可探知其后扬州两淮盐商“七大内班”表演时人员逾百,布景奢华,形式复杂,场面热闹形式的来源。这也体现了泰州文化家族戏曲活动对当时和后世戏曲表演模式、体制以及观众审美取向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

作者单位:海陵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