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张謇慈善事业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2023-02-02    叶沈良

张謇作为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实业、教育和慈善事业,开辟出多条他人未走之路。张謇兴实业有起落,然办教育、行慈善影响巨大。他将慈善事业看作是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理想之重要补充,“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时,惟赖慈善”。张謇用其毕生精力倾心慈善事业,是慈善事业的忠实践行者。中国历史上行善之事、之人、之论,可追溯者众多,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兼具慈善理念、慈善留存、慈善影响于一身者,张謇当属第一人。本文重点就张謇慈善护佑事业、慈善救助事业、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作实践与理论上的探讨。

一、慈善护佑事业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张謇“仁爱济人”的慈善理念是他从事慈善事业的重要内核。“仁者爱人”是张謇慈善情怀的思想基础,“恻隐之心”是张謇慈善事业的行动力量,“民吾同胞”是张謇慈善理念的精神寄托。他用务实的精神来实现自己的慈善追求。张謇的仁爱精神超越了自我核心的层面,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去践行慈善事业。“仁爱济人”是张謇从事慈善事业的道德本源和内在动力,张謇不顾世人抵触,努力为身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构建“人道之存”的境地,表现出“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并投入到自己的慈善实践中。

张謇以私人财力,新建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把社会之事当作自家之事。近代中国没有谁能够像张謇这样依靠个人的力量,为社会提供如此之多的民生工程。

张謇慈善护佑事业主要有三个方面:1.保护幼小。张謇、张詧最早创办的慈善机构是育婴堂。1906年9月,育婴堂开堂,设有两个接婴站,收有婴儿305名。张謇和兄张詧两人都从育婴堂认领男婴抚养,并且视为己出。2.爱护老年。张謇、张詧在1912年以后的10年间创办了3所养老院。1912年,张謇60大寿时,倡建第一养老院,所建养老院可收养120位老人。张謇70岁时,践行60岁生日时的约定,在第一院前面购地建造了可收养146位老人的第三养老院。这两个养老院都建在南通城区。而第二养老院则建在家乡海门县常乐,落成于1913年7月。张謇兴办“老人堂”的理念近似于现代提倡的老年关怀,使老人有尊严地在世界上度过属于自己值得珍惜的时光。3.救护残疾。1916年,张謇于狼山之麓建设残废院,当年落成。张謇认为除鳏寡孤独者外,“穷而无告者,则为笃癃残废之人。盖其得天不全,而可悲悯于除鳏寡孤独相同”。

张謇的慈善护佑事业为扶持弱势群体提供了救助样本。张謇在建设慈善护佑事业时考虑得很周全,在从幼到长、从病到残等方面构建相应的慈善设施,让社会的每一群体都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在建设慈善护佑事业时,不仅求其有,而且求其好。这些护佑事业体现了张謇的慈善考量,他是踏踏实实地把慈善作为一种永恒的事业来追求。他建造的慈善护佑事业,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养孤救老的机构设施,更多的是把对人的关怀体现在他的慈善护佑事业中。今天,面对张謇留存的慈善护佑事业,我们仍旧会从内心里感到一种震撼。张謇的慈善护佑事业,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样本,至今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样本,从这些样本中可以体会到张謇内心深处的仁爱精神。

张謇的慈善护佑事业是庇佑天下寒士的仁者情怀,这样的仁者情怀也是中国怀德者千百年来的理念;张謇的慈善护佑事业是坚持初心不改的儒家情怀,这样的儒家情怀也是中国儒学家千百年来的思想;张謇的慈善护佑事业是常思天下之忧的义士情怀,这样的义士情怀也是中国士大夫千百年来的追求。

二、慈善救助事业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张謇在推进慈善事业的过程中,重视城市的整体建设,将“慈善为本”的理念融进现代化城市的框架。慈善在救济民生、稳定社会、治理城市中都有着十分强大的作用。“慈善为本”是融合传统观念、思想修为、个人追求于一体的理念。慈善为本首先从民众的利益考虑,时时刻刻想着弱势群体的身心温暖,也就使慈善有了作为。慈善为本让每一个人都不在生命的位置上缺失,让每一个人都能有生活的尊严,让每一种人、每一个群体都有能够安度生命的场所,这也应该是张謇慈善为民理念的追求。

张謇在慈善事业的实践中,完善各种慈善设施,完备慈善的救助能力,让贫者有所依、难者有所居、急者有所栖、困者有所获。他一方面改造传统意义的慈善机构,包括育婴堂、义园、栖流所;另一方面建设近代意义的慈善机构,包括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等。此外还建设特殊服务慈善机构,如残废院、盲哑学校等。近代中国没有谁能够像张謇这样依靠个人的力量,从事这种整体性的社会改造工程。

张謇慈善救助事业主要包括:1.建立救贫机构让贫者有所依。1914年8月,张謇创办南通贫民工场,每年1万元左右的日常费用。工徒中外地的只是少数,主要是南通贫民子弟,总人数在100人左右。2.建好救困机构让困者有所居。1907年张謇为创办盲哑学校呕心沥血,其言其行可歌可泣。张謇以“勤俭”二字作为校训,后人经常教育学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张謇创办盲哑学校的历史功绩,为中国特殊教育历史所铭记。3.建设救急机构让急者有所栖。鉴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地出现大批流民和极多需要救济之人口,官办养济机构的救助能力已不能满足救助需要,为了弥补官办养济机构的不足,1916年张謇以自己的力量办起栖流所。由于栖流所的建立,外国人士参观南通,在南通街头看不到乞丐、醉鬼、流浪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张謇办的慈善机构救助了大量弱势群体。

张謇的慈善救助事业为推动慈善事业提供了资治借鉴。张謇在慈善救助事业建设上,首先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慈善在救孤养老方面考虑慈善机构的使用功能,充分考虑到这些机构在历史上的作用,在现实中的运用,把这些救孤养老机构继续建设好,发展好,与传统的慈善机构功能注意链接,不使断层。张謇在慈善救助事业建设上,也重视慈善救助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并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他更重视从教育的角度去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相对于一般意义的救助,他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能力提升和技能培养,建设了很多培养技能、提升素质、改善民风的慈善机构。张謇的慈善救助事业建设顺应了时代变革,推进了城市治理,他反复强调的区域自治,在他的实业、教育、慈善的体系中得到了完善。张謇把慈善救助事业建设作为他城市创新的一个重要内涵,能够让人们去充分领略与享受慈善救助事业给大家带来的一种人性的关怀与爱护。

张謇从事慈善救助事业显示出政治家的魄力,这种魄力影响着后人去继续努力;张謇的慈善救助事业显示出社会家的思想,这种思想影响着社会去继续发展;张謇的慈善救助事业显示出慈善家的情怀,这种情怀影响着大众去继续追求。

三、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张謇创办慈善事业,不是单纯进行慈善活动,而是将慈善事业纳入整个社会文明系统。他践行“移风崇教”的慈善公益理念,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移转风气,崇尚教化的社会环境。传统的慈善救助是以救养为主,让弱势群体有个栖身的地方,有基本的衣着,有果腹的食物,让弱势群体能有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张謇则认为,慈善不仅仅是以养为主,不仅仅是果腹暖衣,慈善是让人在满足基本生存的同时,在社会教化中得到更多的温暖,慈善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种救助意义,而是培养人格的意义。张謇认为,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对社会、对自然、对科学、对生命的了解,才能更有生活的力量,才能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这也是张謇城市治理的思想基石。

张謇建造博物苑、图书馆、气象台,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医院。近代中国没有谁能够像张謇这样依靠个人的力量,将慈善公益设施建设得如此完善。

张謇慈善公益事业主要包括:1.以尊重自然之心兴办公益。张謇是我国近代治水的开拓者和水利教育的先驱。他仿大禹治水精神以利民,参与治理黄河,建议使用疏堵并举、分流入海的系统治理方案;参与治理淮河,1919年,张謇明确提出“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主张;参与治理长江,提出“治水先从下处入手”的主张。张謇“治江三说”的提出以及“长江委员讨论会”的组建,都是长江水利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2.以尊重科学之心兴办公益。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在当时来说规模很大,博物苑分为中馆、南馆、北馆3个馆,还附建有园林。这座综合性博物苑不仅藏品分类科学,而且在展陈设计方面也颇费心思,对参观路线和参观效果都作出了精细预估。张謇创办的气象台是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起始之地。张謇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担任过中国气象学会第一、二届名誉会长,他开启了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先河。3.以尊重知识之心兴办公益。1912年,张謇将城南东岳庙改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颇具规模的图书馆。4.以尊重生命之心兴办公益。1911年,张謇、张詧创立通州医院。1913年,张謇、张詧创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4年,张謇给南通医院(原通州医院)作出定位,他亲自题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为提升社会文明提供了改善资源。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以民众利益为先,充分考虑民众的需要,他在构建这个城市的框架时,在进行社会自治的过程中,从民众的视野和角度去考虑实施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为这个城市的民众提供了良好的公益环境。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考虑了城市治理与发展,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凡能为百姓提供一些知识提升、社会休闲、身心安康的公益设施,张謇都尽量予以安排和建设。南通城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与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是分不开的。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直接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他的慈善公益在民众教化、提升文明、改善民生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公益事业于中国慈善史是个进步,于城市文明提升是个范例,于百姓生活是个福利。至今,这些公益事业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这个城市至今仍为百姓享受的宝贵的慈善资源。

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是城市建设中前无古人的创举,他的公益事业使城市建设增加了活力;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是社会治理中开天辟地的业绩,他的公益事业使社会治理增添了能力;张謇的慈善公益事业是文明进程中创新发展的成果,他的公益事业留存让文明进步增强了动力。

结语

张謇的慈善事业是他慈善人格的留存。张謇以为:“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兴实业、办教育、开慈善,无怨无悔地在他的事业道路上艰难跋涉。

张謇的慈善事业是他慈善信念的留存。张謇的慈善来自他对慈善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建设慈善事业的奋斗过程中,他遇到过少数群体的误解,遇到过慈善资金的短缺,遇到过弱势群体的庞大,遇到过救助能量的薄弱,遇到过风雨磨难的坎坷,张謇坚信他的事业的正能量,为此他用一生去奋斗、去努力、去创造,在南通这块土地上竖起慈善人格的丰碑。

张謇的慈善事业是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里程碑,为扶持弱势群体提供了救助样本,为提升社会文明提供了改善资源,为推动慈善事业提供了资治借鉴。张謇的慈善事业打通了南通与外界的关系,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打通了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张謇慈善事业作为一种永恒的慈善精神、慈善文化留存在南通的大地上、留存在中国的大地上。

张謇开“实业图存”“教育救国”“慈善为民”之一代风气之先,他眼光高远、意志坚强、能力卓绝,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时代限制了他许多美好理想的实现,但是他实业图存、教育救国、慈善为民的事业追求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慈善理念、慈善留存、慈善影响在时代的进程中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叶沈良,南通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著有《张謇的慈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