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曲艺“新声代” 民间“群”星闪亮

2022-08-08    王璐

7月16日,“芍药花开”曲艺新文艺群体获奖作品专场展演在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上演,稳健的台风、自如的表演,让观众领略到曲艺新文艺群体的魅力。从喜爱到学习、从表演到创作,从传承到传播,他们从最初的爱好者,成长为曲艺创作者、表演者、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份热爱,成为扬州曲艺百花园中,那各具特色的风景。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4418ba17dcbd48a5b35704b31588091a.jpg

市曲协会员中大部分是非体制内专业院团的工作者

“当天在台上演出的都是在扬州市‘芍药奖’曲艺大赛,或是更高平台中获奖的曲协会员,多是曲艺新文艺群体。”扬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包伟介绍,市曲协现拥有120余名会员,涉及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快板、相声、主持、文艺评论、曲艺创作等多个门类和领域。他们中,有体制内的群文工作者,有体制外曲艺表演者,也有本职工作与曲艺毫不相关的曲艺爱好者。

“无论是哪种职业、哪个岗位,他们都有着对曲艺最真挚、最忠实的热爱。”包伟说,在他们身上还有一些特质,首先是对扬州曲艺这门传统艺术的敬畏,以及对前辈艺术家的尊敬。“曲艺传承以师带徒、口传心授为传统,他们中很多人经过艺术学校、专业院团的系统教育,抑或是通过正式拜师学艺,以严谨的‘师带徒’模式学习扬州曲艺。”

包伟说,这些曲艺新文艺群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如很多人对曲艺的热爱源于家传,或是喜欢研究,通常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而不同行业的工作、生活经历,让他们的表演、作品更接地气,也赋予了艺术以活力和生命力。

把扬州评话带进军营网上连载扬州评话获铁粉

对于大多数曲艺爱好者来说,这份情结是早就根种在心间的。

吴爱军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扬州评话。“那时候听到扬州评话,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听流行歌曲一样,痴迷极了。”

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吴爱军参加了扬州曲艺之友社,跟随扬州评话康派《三国》传人高再华先生学习。“1995年,我在扬州银都书场替人家代班,首次登台演出扬州评话《皮五辣子》。”提起首次登台,吴爱军至今想来依然十分兴奋。

1998年,吴爱军应征入伍,有着扬州评话特长的他,成了连队的文艺骨干,每次文艺汇演,扬州评话成了保留节目。

退伍回来后,吴爱军进入一家康复医院工作,但依旧没有放弃学习扬州评话。2015年,他正式拜杨子儒先生为师,学习《八窍珠》。2017年,参加第二届扬州曲艺芍药奖比赛,吴爱军向戴少章先生学习《西游记》选段“乌鸡国”,获得了三等奖。

吴爱军

吴爱军

“大家都觉得《西游记》这个书好玩,好友马伟也给我鼓励,于是我决定把它重新搬上舞台,让年轻人感受扬州评话的魅力。”吴爱军回忆,他根据戴派传人的视频资料自学《西游记》,尝试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及当下的流行元素,录制好音频在“喜马拉雅”上连载,没想到收获了众多铁粉,不断有人“催更”。

无论是杨氏《八窍珠》,还是戴派《西游记》,现在说这两部书的人并不多,《西游记》曾一度面临“失传”。《八窍珠》传承至今,有黄氏和杨氏两支传人。另一位扬州评话爱好者祝乐曾跨江学艺,师从黄氏《八窍珠》传人黄俊章,如今已频频登台演出。在他们身上已然不仅仅是热爱、痴迷,更自然而生一种传承的责任感。

戴思媛(左)、孙梦羽联袂演出

戴思媛(左)、孙梦羽联袂演出

“金牌导游”说评话参与多部曲艺作品创作

郭程对扬州评话的喜爱,也是从小便扎在心中的。虽然后来成为了导游,但并不影响他对扬州评话的痴迷,并成为一名曲艺创作者。

很多人认识郭程,是在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总决赛上,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全国亚军,成为“金牌导游”。在最后的“讲述中国故事”的环节,他正是用扬州评话的表演形式,从丹麦汉学家易德波的扬州情缘说起。同时,在易德波的鼓励下,郭程立志做一名当代的“马可·波罗”,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

在郭程看来,好听的故事一定是真实的,才能打动人,说书也一样。“说书人说书,谈古论今、良言警世。”郭程说,但是一个时代的东西要符合一个时代的规律,过去老艺术家说的包袱面临着现代人听不懂的尴尬,如何把过去的东西和现在结合起来,让当代人听得懂,这也是他开始创作的动机和初衷。

郭程

郭程

“扬州评话讲究细腻传神,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情感的交流。”郭程说,导游这个职业,给他在表演和创作中都提供了大量素材。“我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每个作品的人物如果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才能引起共鸣。”

如今,郭程已经参与了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多部作品的创作,或是二度创作,如中篇扬州曲艺《永远的长征——梨花又开放》、扬州评话《春雷》、扬州评话《雍正朝秘事》等。“创作者的创作要建立在观众的感受之上,而二度创作的过程,其实是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品中,让观众在作品中能看到身边有这么一个人。”

扬州曲艺搬进小剧场原汁原味呈现“地道味”

作为一名扬州导游和体制外的扬州评话演员,郭程也时常在思考,文旅融合的突破口在哪?“我在带团的时候,常有外地游客和老城区的邻居问我,扬州哪里可喝茶听书,哪里可看到扬州传统艺术?都说旅游以文化作为载体,文化以旅游为媒介,难道不能将这些真正的合二为一吗?”他说,经过调研发现,扬州专营曲艺演出的小剧场是块空白。于是,芍药园子文艺社应运而生,设在东关街长乐客栈棲凤堂内,至此,也将传承数百年的艺术形式正式搬进小剧场,2020年、2021年举办了演出300余场。在这里,一群人因志趣相投而彼此吸引,比如吴爱军、祝乐、扬州清曲非遗传承人戴思媛等等,向市民、更多的是外地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扬州文艺。

郭程在“芍药园子”表演

郭程在“芍药园子”表演

同样向外展示扬州曲艺魅力的,还有扬州弹词非遗传承人孙梦羽。出身戏曲之家的她,从小对扬剧、曲艺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热爱。在报考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时,她选择了曲艺班,经历了三年系统学习、一年实习。现在,孙梦羽就职于扬子江集团旗下冶春。“为市民和外地来宾表演,平时参加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也会去外地甚至出国交流演出。”2014年,孙梦羽正式拜师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包伟。2019年,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启动,包伟、孙梦羽这对师徒入选。“很感谢恩师在众多徒弟中选择了我,这是对我的信任和期待。”孙梦羽说,三年的时间内,在传统基础上,包伟带领着她在曲调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同时,自己在扬州弹词的说唱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

进校园、教弹唱种下曲艺的“种子”

有着过硬的艺术素养,加上对曲艺的热爱,以及传承、传播的责任感,这些曲艺新文艺群体,经常登上各种综合性演出,成为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展演的重要力量。

扬州清曲非遗传承人戴思媛便是如此。从小扎下的童子功,以及艺校、大学里系统学习器乐演奏、声乐专业,令其在琵琶演奏上练就了一手功夫。加上嗓音条件不错,又有多年学习扬剧的基础,她便开始学习扬州清曲弹唱,先后师从厉智娟、包伟。

目前她与清曲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琵琶。琵琶作为弹词、清曲伴奏乐器,是基础。戴思媛便发挥所长,在工人文化宫以公益课的形式,教成人弹琵琶、声乐,并成立琵琶工作室,教孩子们弹琵琶。教学过程中,她会弹唱清曲曲牌《鲜花调》,讲些清曲的知识,潜移默化中让更多人接触到曲艺艺术。

作为扬州评话非遗传承人,邗江区文化馆的陈祝武经常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表演、讲解,与学生们互动,让他们近距离接触曲艺、熟悉曲艺,种下传统非遗的种子。

作者单位:扬州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