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瓷盘之上刻春秋

2022-06-20    汪学飞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用这句话来形容瓷刻技艺非常形象。瓷刻,也叫刻瓷或瓷雕,是用特制的钻石刀或合金刀在烧制后的瓷器上进行錾刻文字或图案的技艺,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瓷刻是一门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的传统手工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观有笔墨韵,触有金石趣”的瓷上刺绣,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艺术功底。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d0685d37673b40e7824fa02bd882e20f.png

江苏宿迁的瓷刻源于戴玉标(1900-1985)先生的“勾线刻”及“号碗”技法,至今已有百余年。戴玉标的孙子——江苏省宿迁中学分校的美术教师代斌,目前是宿迁瓷刻的主要传承人。

6月10日,记者在宿迁瓷刻展览馆采访了45岁的代斌,了解了宿迁瓷刻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遇到的瓶颈。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374aa4e92e314ef5b4f806423d1a1978.png

宿迁瓷刻展览馆的橱窗里陈列着代斌的部分瓷刻代表作:《开国领袖》《朱瑞将军》《霸王项羽》《富贵吉祥》《猫蝶富贵》……每件作品都神形兼备、生动逼真。

“瓷刻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最初仅限于宫廷,专为保存帝王书画于瓷器上的诗文词赋,故被称为宫廷艺术。”代斌告诉记者,后来,随着清朝工艺学堂“镌瓷科”的开设,瓷刻这个宫廷艺术才逐渐走向民间,成为民间艺术。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ec41225127964579bf465d9a8633a9a2.png

1915年戴玉标到上海务工,有幸结识刻瓷名家铁画轩主人戴国宝,并跟其学习刻瓷。戴玉标学成后回到宿迁老家,经常背起钢錾走街串巷,为人在瓷盆瓷缸上或碟碗茶具上刻字画图,甚至能帮人修补瓷器,亦称“锔瓷”。当时戴玉标在碟碗底部刻制最多,俗称“号碗”。据说当时农村人家操办宴席,自家碗碟不够,都是向村邻借用,一来二去很容易混淆弄错,为防止混淆,大家在新碗新碟买回来后就会找戴玉标“号碗”。这件事在年幼的代斌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斌年纪稍大些,空闲时间就会跟着爷爷及父亲戴凤平学习瓷刻。

后来代斌考取美术院校,有了较强的美术功底。婚后又从锻磨刻石世家的岳父陆永富那里学得一手錾刻技艺。他将这两种技艺结合起来,创新发展刻瓷技艺。

当然,要成为一名瓷刻高手并不容易,瓷器的釉面光滑且脆,用钻刀刻画,无疑是以硬碰硬,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爆裂。这样一来,不仅作品失败,而且瓷器也就此报废。代斌勤学苦练,反复琢磨,逐渐掌握了瓷刻的真谛。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单刀直线雕刻技术,还掌握了纯釉雕刻技术,使刻瓷艺术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能在不到一毫米的瓷釉表层进行分层处理,以点、线、面、黑、白、灰等技法再现逼真的物象。

瓷刻作品的画面题材很广,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禽兽、诗词歌赋等均可入刻,大到数十平方米的瓷墙,小到数寸的瓷盘,经过合理的设计,做到因材刻划,均能制作自如,得心应手。

代斌介绍,瓷刻是个细活,需要耐心制作。瓷刻作品制作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审稿设计、渡稿(将图稿复印到瓷器上)、雕刻、着色、整理、装饰等步骤。都说慢工出细活,一件普通的瓷刻至少需要制作半个月时间,复杂的瓷刻往往需要制作几个月时间。

随着瓷刻水平的不断提高,代斌的瓷刻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荣誉:《开国领袖》在2013年全国优秀教师美术书法摄影展中获特等奖,《中华天骄系列》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银奖,《五岳独尊》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银奖,《握手之间》入选江苏省工艺美术新人新作成果展……

代斌告诉记者,瓷刻目前在宿迁的发展中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因瓷器易碎、硬度高,瓷刻学习难度大,专业要求高等诸多因素影响,年轻人不敢学、不愿学,能坚持并学有所成者少之又少。

为把瓷刻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近年来,代斌做了诸多尝试和努力:一是积极参与各种非遗艺术展活动,宣传推广瓷刻技艺;二是不断创作好的作品参赛,通过获奖提高宿迁瓷刻的知名度;三是在学校积极开设瓷刻兴趣班,以此带动更多学生学习刻瓷。

“从目前来看,我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瓷刻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被评为宿迁市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特色项目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斌欣慰地说。

作者单位:宿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