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四亭记
南京东郊紫金山,范围辽阔,亭子众多。本文所记的四座亭子,分布于中山陵墓四周,建造于民国18年(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前后,皆为中山陵之纪念性、辅助性建筑。四亭或在山巅,或在岗岭,或在道旁,或在山阜,按建筑时序是为议政亭(见图一)、仰止亭(见图二)、行健亭(见图三)和光化亭(见图四)。
人们极少不知道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也极少不知道南京中山陵的。诗人吴野在长诗《孙中山》中如此吟颂:“孙中山 / 中山陵上的 / 一座山;民国第一人/治世天下先 / 千古一韵 / 孙中山 /山中之山。”而不少世人都忽略了众星拱月的道理,忽略了中山陵周遭的这些纪念性建筑,或者视之如草芥,或者弃之于草莽。呜呼!兹记之,以示世人。
议政亭
议政亭,位于中山陵东北海拔300多米的小茅山顶,永慕庐东侧,是四亭中造型最简洁的一座。
此亭无顶无围,只由一些或圆或竖的钢筋混凝土组成双层框架结构。大概是为了弥补其没有顶篷的缘故,设计者建筑师陈均沛又匠心独运,在其旁种植藤本植物攀缘其上,形成绿色顶幕,使得此亭别致有趣。
为何此亭竟会如此简洁,我想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此亭盖得较早,可能有点抢时间的味道。此亭同永慕庐,开建于民国17年冬,翌年春建成,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因为永慕庐是孙中山家属的守灵处,一定要在奉安大典前建好。二是此亭仅为永慕庐的附属建筑物,是孙科为其父守灵时,议论时政、处理公务的所在,仅为一处临时办公地点。三是此亭于简洁中大有深意在,耐人寻味。
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对青天白日旗情有独钟,曾三次力排众议,主张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第一次,是在民国前夕,章太炎主张以五色旗为国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孙中山则提出:革命者要有继承性,要对得起死去的先烈。所以,我们应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孙中山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青天白日旗的雏形乃为革命党人陆皓东首创,并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民国军旗。其寓意是白日当空,象征着自由平等。太阳四周放射着12道叉光,取义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一日以干支计时恰为12个时辰,寓意革命党日日以革命为重。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人亲率将士,连破三座炮台,重创清军,并将青天白日军旗插上了炮台。后因弹药不接,只得且战且退。下至半山腰时,有一位13岁少年,发现硝烟中的青天白日旗仍在炮台,遂奋不顾身地狂奔而上,爬上旗杆取下军旗。这则故事,被广为传颂,青天白日旗亦在革命党人心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可惜,孙中山的意见并未得到采纳,因为章太炎认为:“青天白日旗只是一个会党的旗帜,不能作为一国之旗。”第二次,是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临时参议院召开会议,孙中山与会作了精彩的发言,力争应以青天白日旗为民国国旗,他说:“参议院决定以五色旗为民国国旗,本总统认为不可立即颁行。首先,清朝的旧制,海军以五色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废清朝的国旗而沿用其官旗,未免失体;第二,五色旗用意在于五大民族,然而分配代色,取义也不准确,如以黄色代满。既然称五族平等,而五色上下排列,仍有阶级之分;第三,天日之旗,为汉族共和党人同盟会的前身兴中会用之于南方起义,达数十年之久。再则,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最大者,且青天白日,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加以红色为底,亦为红蓝白三色,与世界革命党人的三色旗呼应……”但是,经议决还是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而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军旗,十八星旗为陆军军旗。孙中山对此不以为然,他的办公室照样挂着青天白日旗。第三次,已是民国3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作出规定,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定为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作为中华革命党党旗。民国12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正式宣布废止五色旗和十八星旗。
议政亭的设计者正为孙中山的知心。议政亭造型虽简,细察之亭顶圆圈乃是白日,四射光芒,12只叉角,恰合国旗角数,亭不设遮顶,赤露蓝天,不正是孙中山极力标榜之青天白日旗形状?!置身此亭,在青天白日旗笼罩之下,远眺钟山,可寄哀思;近议时事,岂敢再怀私心?
日军侵华时,永慕庐和议政亭全部遭毁。现在的建筑是1993年根据原貌重建的。
仰止亭
仰止亭,位于中山陵以东、流徽榭以北的梅岭上,是四亭中最富传奇的一座亭子。为了一睹此亭风采,还真费了我一番寻找。久寻不得后幸遇一位家住附近、每天在此晨练的老人,才带我走到接近流徽榭处,找到路旁一条林间小路,已是杂草丛生,沿此而上,果见此亭翘然而立。
此亭为孙中山先生的崇拜者叶恭绰私人捐建。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家刘敦桢,奉安大典后于民国20年动工,翌年秋落成。亭为方形,四角攒尖顶,高6.67米,边长5米。亭边阶石用苏州金山石镶砌,屋面盖蓝色琉璃瓦,梁柱、栏杆、雀替、檐椽、藻井等均用钢筋混凝土制造,外着彩画。亭内为磨彩石子地面。亭的南面额枋上,题有“仰止亭”三字。“仰止”二字,出自《诗经·小雅》,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管子·九守》亦云:“高山仰之,不可极也。”说明叶氏将孙中山视为高山,对他无限崇敬,并以之为楷模。
叶恭绰,字誉虎,又名裕甫、玉甫,别号遐庵,晚年又号遐翁。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叶氏一生追随孙中山,感人至深。民国12年,叶氏尚在日本,孙中山电召回国,叶立即响应。叶到广州晋谒孙中山先生,正值沈鸿英进攻广州。孙中山请他先到香港一避。叶斩钉截铁地说:“来此是与你共患难,若怕死,不来了!”孙中山十分高兴,当即邀集党政要员,宴叶于大元帅府,并以财政部长相属。国民党改组以后,叶又曾任铁道部长。孙中山逝世后,叶更以孙中山的伟大思想和品德自励。日军侵略我国时,叶寄居香港,布衣自乐,著书自娱。后来香港又陷,日本侵略军劫他去北平,逼他就职,叶始终不屈,而入碧云寺避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才任职,继续孙中山先生未竟之事业。1968年,年事已高的叶氏卧病在床,托人转告孙夫人宋庆龄副主席,恳请其死后能将骨灰盒埋在中山陵侧的仰止亭畔,以示生死追随孙中山之意。而此时正当“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之命的时刻,连孙中山的铜像也在劫难逃,要避之于“暗室”,叶之此项请求真正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了。由此足见其对孙中山的敬仰崇拜之情。宋庆龄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转告国务院办理,得到周恩来的批准。1968年8月14日,叶恭绰与世长辞。1970年4月,骨灰盒由茅以升委派他的学生护送到南京入葬仰止亭西侧。墓碑上题写着:“仰止亭捐建者叶恭绰先生之墓 1881年—1968年”。
亭额“仰止亭”三字,出自叶恭绰手笔。叶氏工正、行、草书、取法于赵孟頫《胆巴碑》,论者以为其书兼有颜真卿之骨力,赵孟頫之秀致,褚遂良之婀娜,《曹娥碑》之韵趣。于魏碑用力至深,结构气势,卓不群。尤长于榜书,真气
满,具见魄力。其仰止亭三字,就显得端庄严谨,深厚有力。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山陵的还有藏经楼碑廊中所书三民主义部分碑文。
仰止亭东侧,当时为一片开阔地,四周广栽梅树,为叶恭绰亲手所植,故称梅岭。后渐荒芜。南京解放时,梅树已不复存在。梅岭徒有其名。解放后,仰止亭曾先后经过四次维修。1959年,南京园林管理处重新设计,在东侧开阔地筑池堆岛,广植鸢尾,改建成“鸢尾园”,岛称“鸢尾岛”。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青之草,四季有景,景色各异。“文化大革命”中又遭荒废。1980年夏,对叶墓进行全面修葺。1993年,又沿亭南、北两面修筑长160米、宽1.6米的弹石登亭道路,便利游人观瞻。
惜乎,地处此偏僻小径的叶墓,如今显得十分冷寂。但是,我想叶氏归葬于此的目的,只是生前追随孙中山,逝后陪伴孙中山,而绝不是争宠,更不是标榜。游人瞻“仰”过孙中山,便可“止”也。叶恭绰是不怕寂寞的,何况是在孙中山身边。
行健亭
行健亭,位于中山陵墓区,陵园大道与明陵路的交叉口,是四亭中最传统的一座亭子。
此亭由广州市政府捐建,建筑师赵深设计,王竞记营造厂承建,民国20年8月动工,22年9月建成。言其传统,指其造型。亭为方形,边长9.33米,高12米,重檐攒尖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亭内的地面,用水泥方砖镶砌。亭的每个角有4根支柱,四角共有16根,均布以红漆。亭的梁柱及上层窗格等,均用钢筋混凝土砌成,外施油漆,并有彩绘。椽用方木。亭之四周,安有水泥石花栏杆,高约0.4米,可供坐憩。南京解放后,曾两次按历史原貌维修。1975年大修,用了两年多时间,全部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体依旧,只是亭上彩画却已简化。
言其传统,还因为其功能。中国古亭,俗称凉亭,多为善者所建,用来给行人遮凉、歇脚。此亭建于中山陵与明孝陵之中途,正合古意。亭名行健,《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者,强也,刚强、有力之谓也。小而言之,游人至此途中,在亭小憩,可以健足,以利观瞻;大而言之,能自强不息者,必有雄才大略,乃为壮士也。至此亭小坐休憩,或可悟出大道理来,而有益人生。
我注意观察,由于旅游用车的普及,这座色彩瑰丽的行健亭,已很少有人在此安坐,而成为绿荫丛中的美丽点缀。
光化亭
光化亭,位于中山陵东面的一个小山阜上,是四亭中最精美的一座亭子。
此亭是用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华侨的赠款建造的。始建于民国20年,用了约四年时间始建成。设计者还是设计仰止亭的建筑家刘敦桢。其最精美者在于全亭皆用石料构筑,不敷色彩,无一钉一木。亭为八角形,高12.2米,用石850吨。亭下有平台两层。下层平台对边距22米,台边筑斜坡,植草皮以接地面。上层平台,对边距12.67米。四周围以石栏。亭内地面高出平台0.33米。亭内有圆柱12根,外圈8根,内圈4根,内圈沿柱设有石凳。在重檐中间镶嵌石制竖匾,楷书阴刻“光化亭”三字。亭的屋脊、屋面、檐椽、斗拱、梁柱、雀替、藻井等全用大石雕成,花纹之细致,刻工之优良,皆现精美。亭的四周,植有千头柏、梅花、桂花等。亭南有葫芦形水池一泓,点缀有湖山假石,垂柳花卉,景色幽雅。一片绿色之中,浮托起如此一座青灰本色的石亭,显得是那样自然,那样古朴,又那样大气,那样恢宏。驻足细心欣赏,又会发现其细部是那样精致优美。
亭名光化,也呈现出一种精美。光化者,光天化日之谓也,乃太平盛世之象征。光化,亦作光华,光采明丽之意。早在《尚书大传》中就记有传说为虞舜所作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亦作庆云、景云,指一种“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之物,其色彩灿烂绚丽。糺,同纠。糺缦缦,言其形状纷然。卿云,为祥瑞之兆。日月光华,一天又一天地光芒四射,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民国初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向社会各界征集国歌,最后选中的国歌歌词,即为汪荣宝先生所作。其实他只是在照录《卿云歌》四句之后,再加上一句:“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意为民国宣告成立,封建独裁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已步入共和制国家。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便可知道,竖此光化亭,既有歌颂辛亥革命之成功,赞美共和之意,亦有颂扬孙中山先生之思想、精神和功绩永存之意。
登临此亭,我们既赞叹此亭之精美,同时,脑际亦萦绕孙中山先生的教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先生乃一代伟人。中山陵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当我们面对高大巍峨的孙中山陵寝拾级而上时,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如果我们再能浏览周围诸如四亭等纪念性建筑,当能使孙中山先生的形象愈加立体化,其思想和精神也愈加丰富而多彩。
(责任编辑 尤 岩)